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致敬英雄丨滕彩礼:在祖国最北边境县,顶着-40℃严寒架设电缆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1日18:02 来源: 荆楚网

记   者丨阮琼、刘璐

通讯员丨黄旺宣、魏永伙、李俊 采写报道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大暑时节,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但在黄石西塞山区环湖社区里,伴随着老兵滕彩礼的讲述,我们仿佛回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回到了戍边战士那段可歌可泣的冰封岁月。

滕彩礼近照。阮琼 摄

15天风餐露宿,穿越大半个中国

1976年12月26日,刚满18岁的滕彩礼怀揣着入伍从军梦,从老家四川武胜县前往重庆集中乘车,开启了一段令他终身难忘的旅程。

“当时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要去往什么地方,只知道目的地在很冷的北方。”滕彩礼回忆道,当年大家乘坐闷罐车,一路蜿蜒北上。

滕彩礼介绍,闷罐车走起来很慢,黑乎乎的没有窗也没有床,数天数夜吃喝拉撒睡极不方便。吃的是红薯干配酸萝卜,睡的是车厢木板上铺着的被褥,因大部队运兵绝对保密,哪怕在上下旅客的车站,闷罐车也一律不停,更不准打开车门。

滕彩礼(二排左三)和战友合照。受访者 供图

即便如此,车里的一群青年依旧热血沸腾。大家将脸贴上车厢,从木板的缝隙中看着沿途的风景。“从山环水绕树木参天,到广袤平原良田沃野,最后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这一路带给我们的震撼无以言表。”滕彩礼说。

“在北京换乘绿皮火车后,乘车环境好了,大家又兴致勃勃地扒在车窗前,吹着玻璃上的冰花望向远处,只见天边的一道白线离我们越来越近。”滕彩礼回忆,“我们知道那是山海关,我们要出关了。”

那时新兵们依然不清楚驻防驻地在哪,只是一路蜿蜒北上,交通工具从闷罐车到火车又变成解放牌汽车奔波了15天,直至抵达祖国最北边境县——塔河十八站。

40天迎风斗雪,确保边防通讯畅通

那个年代的祖国边境,一股股暗流在涌动。

“我们必须牢牢守住北方边防线。”滕彩礼介绍,作为通讯兵的他收到上级下发的任务——为确保边防通讯畅通,从前线指挥部到团部,需紧急新增60公里的通讯线路。

深山密林中,越野车在雪地中缓缓蠕动,在前开路的是本地民兵。他们是自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之中的鄂伦春人,熟悉地形路况。紧随其后的是边防部队,他们带着通讯材料,沿线铺设通讯线路。

滕彩礼在部队生活照。受访者 供图

“铺设通讯线路,最难的是如何把杆子竖起来。”滕彩礼介绍,那时候已经是深冬,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左右,地面的多年冻土坚硬无比,开凿预埋通讯杆的坑洞困难重重。

用火烤化冻土层事半功倍,但是燃烧起来的烟雾极易引起防线那边敌人的注意。战士们灵机一动,晚上的大兴安岭浓雾不散,可借助密林浓雾的掩护起火。

“一来晚上生火可融解冻土,二来可供战士们晚上休息取暖。”滕彩礼笑道,战士们晚上在用油毡布搭起来的简易帐篷过夜,白天吃着压缩饼干架设电缆。天寒地冻的环境下,战士们热火朝天鏖战40天,终于在次年1月完工。

“到了今天,国际时局依旧动荡不安。但不管风吹浪打,人民子弟兵都是最为稳定人心的力量。”滕彩礼感叹道。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