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东湖观舆丨金融机构整改员工社交媒体号背后的舆论期待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3日11:04 来源: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舆情分析师 徐芳

8月1日,界面新闻报道,记者从多家券商、基金公司了解到,一场针对社交媒体的自查自纠行动正在进行。“公司正在开展员工自媒体自查自纠整改工作,所有员工包括实习生、外包员工都要检查自己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Bilibili、TikTok等海内外自媒体平台。主要是检查账号内容是否有不合规情况和不当言论,例如炫富、凡尔赛、黑嘴、公司人事管理、行业腐败、行业失德等问题,一经发现立刻修改或删除。”记者了解到,日前一家TOP 10的头部公募合规部门下发了通知,要求各部门、分支机构、全资子公司进行自查自纠。

这一波整改,可以看作是此前中信建投炫富实习生舆情的针对式“查漏补缺”。7月底,社交媒体上一则关于中信建投证券大一实习生晒出豪车并公开正在参与投行项目的消息登上热搜,一闪而过的笔记更列举了涉嫌IPO财务造假的操作,引起市场和舆论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券商、基金公司迅速对员工社交媒体自查自纠,有其必要性。例如涉及到商业秘密、客户信息、人事管理等非公开信息,确实需要加强员工的声誉风险管理工作,提升员工的合规意识。但整改员工社交媒体号并非治本之策。

首先,一些金融机构舆情频出,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治理漏洞,而非社交平台“泄密”。例如中信建投实习生发布的视频,被泄露信息的三家客户中,有两家均为中信建投作为保荐人的IPO公司,正处在上市关键阶段。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该实习生之所以能够接触到IPO项目的核心资料,很可能与中信建投在实习生管理上的疏忽有关。一方面,公司可能未对实习生进行充分的合规培训,导致其对敏感信息的保护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公司在资料管理和权限设置上也存在漏洞,使得实习生能够轻易获取并泄露重要信息。这样的管理疏漏并非孤例。此前,中金公司的一位实习生在制作公司债券半年度报告时,将聊天过程中的暧昧对话误粘在了报告中,这样存在严重错误的报告却经过了审核被发布。这些案例都说明,内部治理问题导致金融行业信息安全与合规管理领域舆情频发,社交媒体只是这些舆情暴露的一个平台。不能将线上没有信息等同于线下没有舆情,从而忽略内部管理客观存在的漏洞和风险。

其次,社交媒体成“瓜田”,越是“捂盖子”越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开超跑的实习生,只是金融机构的“瓜田一角”。早在2022年,一小红书网友晒出90后交易员老公在中金公司的超8万元的月薪,被称“八万姐”。不久,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被认为是金融业限薪令。客观来说,现在年轻人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以打造人设、收获关注,这样的行为可以理解。只要收入来源合法合规,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真有幕后操作,或者巨额收入不明,那么这些信息自然会被舆论关注,最终酿成舆情。一些舆论称赞,社交媒体成了网络举报的利器。而此时加大对员工社交媒体的整改和监管,也难怪有网民直言“有些事你可以偷偷做,但不能说出去”。如此“捂盖子”,有舆论担心未来一些金融机构的问题会越来越隐蔽,抓住线索和把柄会越来越难。

再次,整改员工社交媒体号当有范围界限,优化金融行业发展生态才是根本。据媒体报道,有“公司的技术部门已经实现了对员工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的监控,爬虫程序可以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提取并存档”。有网民质疑,公司监测员工的社交媒体账号,是否涉及违法。还有员工指出,由于一些社交媒体并不需要实名验证,很多人除了上报的“大号”外,还有“小号”,很难实现100%监管。因此,这样的举措可能治标难治本。今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其中提到,要优化行业发展生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坚决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相关单位和行业自内、自发、自律的整改纠错,才是根本之道。

专题 东湖观舆

【责任编辑:卢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