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大数据“杀熟”现象再次引发关注。某投诉平台上,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投诉有7000多条,在出行、住宿、网购等领域尤为突出。可以看出,在数字消费市场,消费者苦大数据“杀熟”已久矣。
大数据“杀熟”为何屡禁不止?由于算法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得监管难度加大;消费者举证难,维权成本高;商家、平台等多方“踢皮球式”的回应往往让维权难上加难。
大数据“杀熟”的实质是一种价格歧视。今年7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条例》的出台将更好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倒逼企业规范经营。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条例》效力,规范平台经营者行为,避免算法“算计”消费者,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课题。
鉴于大数据“杀熟”的复杂化、批量化、隐蔽性等特点,根治大数据“杀熟”,需多部门联合执法治理。依据《条例》,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违规经营者处以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提高经营者违规成本,从而保障消费者权益;要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应做好相关知识普及,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让其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同时,经营者应积极推动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明白诚信经营、守法合规才是培养良好口碑的“名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闽瑶瑶(西北大学)
责编: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