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滚动播报

孝南区养鱼“达人”张正新玩转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2日16:0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张国胜

在孝感城郊的王母湖畔,有一个人称“养鱼达人”的养殖大户,他的水产合作社发展得很好,会员不仅有王母湖、野猪湖渔场的职工,还有来自武汉市东西湖的农民工;他的生意也做得不小,合作社的鱼卖到了天南地北、全国各地;他的手机、电脑玩得非常溜,每天在网上谈论鱼生意、分享养鱼经验……

他,就是孝南区正兴水产养殖合作社社长张正新。

从王母湖到野猪湖,同织致富网

张正新所在的孝南区毛陈镇龙湖村,地处王母湖、野猪湖东西之间的龙口湖,区域内河湖港汊众多,养鱼历史悠久。他30年前就开始养鱼,一步步实践、学习、摸索、提高,从一个搬罾撒网、捞鱼摸虾的“捉鱼精”变成了一个从鱼种套养、饲料投喂到鱼病防治、市场销售“一条龙”生产的养鱼“工程师”,并承包一百三十多亩水面从事特种水产养殖,一年就收入近百万元。

2010年12月5日,张正新邀约5位“隔壁邻前”的“同行”,顺应时势的发展,成立了孝感市孝南区正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并被推举为社长。2015年7月,他又将“两湖”地区的4家合作社组成孝感市“两湖”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被推选为社长。

张正新说,以前大伙搞水产养殖,各人在各人的几亩水中单桨划捞、单打独斗,散马无龙头,而且各自经营,恶性竞争,经济效益低下。成立合作社后,虽说拧成了一股绳,但还是船小难避险,成立水产合作社联社,才能船大好冲浪。

如今,合作社联社会员从王母湖、野猪湖发展到了杨店、肖港,还南跨府河到了东山头和武汉市的东西湖等地,现拥有会员226人,会员水产养殖面积共6100余亩,辐射全区24个乡镇500余名养殖户,将孝南南部湖区一万多亩养殖面积网络成了一张紧凑的“致富网”。

会员张家茂有成鱼水面26亩、种池4亩,过去专养“四大家鱼”效益很低。张正新引导他算账对比,推荐采用以长江大白刁品种为主的养殖模式,亩产达850公斤,单产纯收入达万元,效益超养殖“四大家鱼”的4倍多。

据了解,合作社、联社自成立以来,在张正新的主导下,以渔业增效、会员增收为目标,始终坚持走科技兴渔之路,积极建设合作共赢之社:发挥养殖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信息交流和技术交流互动,发挥经济、技术、信用三个互助作用,推行苗种、饲料、鱼药、技术、销售五统一的科学高效养殖管理模式。

张正新每年除自己亲自讲课外,还组织各类水产专家来合作社、联社义务开办“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互联网应用”等主题的培训班2-3次,每次都在百人以上。张正新无不自信地说:“想进我们合作社的人,还真不少!”

从广东深圳到四川成都,编织市场网

一个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为何有如此魅力?张正新给笔者算了笔账:一亩鱼池养1500条鱼,可收获2000斤成鱼。眼下,当地武昌鱼收购价格为每斤5.5元,青鱼每斤7元左右,而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不仅不愁卖,还有保护价,武昌鱼保底价为每斤4.7元至4.8元,青鱼每斤8元。这样一来,平均一亩鱼池就能增加800元至3000元的收入。

“我们都是统一购种、统一配药、统一销售、统一饲料、统一技术,一年365天,从头做到尾的合作服务,保证质量,保证收益。合作社联社每年组织外销水产品500多万公斤,收入五千多万元。”张正新介绍说,合作社就像一张护身符,为每个合作社成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时,每年冬季他还组织当地渔民到湖南、安徽、江苏等地和周边县市的大型湖泊、渔场拉网捕鱼,帮助开拓市场,每年捕获量都在四百多万公斤。

“过去相互压价,还不敢扩大养殖规模。比如,白鲢鱼我卖3元/斤,就有人卖2.5元/斤,相互压价使得鱼价一直偏低。”8月5日,会员张进华告诉笔者。

以往,养殖散户基本上在孝南区零散销售、坐地销售为主,鱼卖不了、卖不远,每到售鱼季节因为销路不畅常常制约了养殖的规模。合作社联社成立后,入社农户的鱼统一交予社里销售,既避免了相互压价,又增加了出货量。

此外,合作社联社还通过互联网方式,与全国各地的水产销售网点加强联系,同时指定专人负责跑市场。合作社联社形成了前有规模,后有市场的经营模式。现在合作社的鱼卖到了武汉三镇、广东深圳、江西南昌,甚至四川成都、重庆、河南郑州以及天津等地。

从电脑到手机微信,玩转互联网

在常人眼中,网上开店多数都是一些城里潮男潮女们从事的职业,也大多是淘宝购物。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张正新,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养鱼人早在2015年前就也在网上玩起了冲浪,而且把互联网玩得很转。

2013年,成立合作社已有几个年头的张正新,一次在省城的学习交流给他带来了一次新的飞跃——触摸互联网。天生聪明好学的他,很快就玩熟了,在手机上收发信息、微信聊天、网上经营,在电脑上开网站、谈生意、下订单。

“成立合作社后,我们的成鱼、鱼种品质得到保障,通过互联网联系现在是经常供不应求,而且价好不愁销路。”张正新告诉笔者,每天通过手机微信、电脑网站等平台向他订货的买家络绎不绝,同时,通过手机、电脑向他咨询技术、交流经验的同行更是络绎不绝。平时,他每天都要收发微信四五百条,生产旺季则处理数千条。他的手机客户群已经多达四百多个,微信好友超过4800人,抖音粉丝近万,朋友圈人数超过六千,朋友遍及全国。

2014年12月26日,他还加盟了中国渔愉鱼水产服务公司互联网络,成为大力发展“中国农村物资流通网络与推动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股东之一。

54岁的会员刘进兵承包的40亩水面有1.7万公斤成鱼要出售,当时本地的市场价格每公斤8.4元。张正新通过网上联系广东一家经销商,就为他净增了1.7万元的收入。

张正新很兴奋地对笔者说道。十多年来,他通过互联网引进了“定期调水、改底调水、无公害饲养”等十多项养殖新技术;引进了“蒙古白、全雄黄颡鱼、中科三号鲫鱼”等12个养殖优良新品种,每年给会员净增收入一百多万元;引进了“涌浪机、投饵机、拌料机”等9个现代渔用生产机械设备;引进“膨化饵料、颗粒饲料、高蛋白粉料”等优质鱼饲料推广生态养鱼;引进“穿梅三黄散、保肝灵、鱼用多维”等中草药生态防治鱼病药物十多种,每年组织一百多吨供应给合作社成员。

近年来,他还通过互联网结识不少养鱼界的朋友,无偿义务帮助和指导他们养鱼。

安陆市三河水库的王勇,曾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2012年转行从事观赏鱼养殖,通过省水产培训班同学介绍,张正新成了他的生产技术员。2013年以来,他每年除到现场指导2-3次外,多数都在微信上进行指导。

孝昌县邹岗镇养鱼专业户范来富,200亩水面发生暴发性鱼病,请水产技术人员多次会诊都没有效果,经人介绍从网上得知张正新的名气后,夫妻二人驱车上门请他帮忙。他二话没说就来到池塘现场指导,只一次就治好了鱼病,为范来富避免了几十万元的损失。

还有江夏区纸坊镇的严成胜,一千多亩养鱼水面发病,也是通过网上得知张正新的厉害,通过网上传递照片、分析病症、指导用药。“我就是通过手指的点击,几下就帮他找到了鱼病的原因,开出了治病的药方,几天后他的鱼病就好了。”张正新很是自信地说道。

【责任编辑:左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