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4 月 23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领航掌舵。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通过党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规划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然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是终点,如今西部地区正同全国其他地区一道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西部大开发战略包含的十个省市之中,民族八省区位列其中,民族地区仍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短板”,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显著。所以,西部大开发战略意在补齐短板,深掘西部地区发展新动能,西部地区要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西部发展活力,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其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锚定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的主攻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认识到西部地区不同省、市、自治区因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有所不同,所以其发展模式、培育项目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想发展路径部署的行之有效,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别的省市做的好的方面,要借鉴而不是照抄,要因地制宜的创造新模式。长期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只有“殊途而同归”的多元模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
西部地区山好水好,即有青藏高原的雄浑壮美,塔里木盆地的神秘奇观,呼伦贝尔的苍茫大地,又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香格里拉,敦煌大漠汇集交融的丝绸之路璀璨文化明珠。这些耐人寻味的景观,串联起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与文化。西部地区要立足自身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特色优势,培育更多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增长带。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依托于自然生态资源,将生态禀赋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的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有机会实现赶超,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也为西部地区深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
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补齐“短板”。西部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尤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实施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重大决策,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得到了稳定的提高。东西部协作机制,是对党的兴边富民、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坚持完善、守正创新。
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要充分利用西部地区边境贸易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西部地区发挥地缘优势与邻国加强合作,积极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合作区等。形成全国性更深层次的开放网络,进一步优化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强化融资途径、物流运输和营商环境等关键领域,缩小与沿海及内陆地区的发展差异,加大完善东西部合作力度。
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包含资源禀赋,资源禀赋包括人力资源和财政金融资源。换言之,人才匮乏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瓶颈,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人才资源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聚焦劳动者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全力打通东西部合作体制机制壁垒,充分释放人才协同政策吸引力,促进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在东西部间顺畅有序流动,努力集聚培育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高技能人才。
加强“西部计划”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实施力度,使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实施西部计划要注重政策保障有温度,资金支持有力度,后续措施有广度,努力构建多元化“西部计划”新格局,促进西部计划志愿者“引、用、留”全环节服务能力提升,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接续服务西部、融入西部、扎根西部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推动东西部合作“上台阶”,实现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为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人力资本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要确保科研人员和技术人才能在本地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依赖于科研资助的公正性、透明性及职业晋升路径的合理性。如何通过改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来留住关键人才,成为支撑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
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要深刻理解其重要性,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东西部协作机制向着更加公平公正、更加精准有效的方向发展。西部地区要协调发挥好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提高国家支持政策效益,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自信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反哺于新质生产力,为其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西部地区要积极利用国家强力支持实行的重大政策战略,发挥各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将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使西部地区充分发挥“造血”能力,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的成就。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要拧成一股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前行。
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到“一带一路”的重大实践,西部,是一片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推动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需要方方面面真抓实干、久久为功。西部地区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主动作为、因地制宜的贯彻落实具体举措,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抓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下各项任务。
东中部地区及社会各界要继续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更大力度、更强举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天愉(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生)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