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武汉8月16日电 (王俊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宋海军带领团队研究发现,海洋原生动物有孔虫在大灭绝时期出现生物越大,灭绝风险更高的现象,并揭示了背后原因。相关成果于近期发表在《科学-进展》。
地球上曾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导致大量物种消失,极大地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作为一种单细胞海洋原生生物,有孔虫外壳呈多种形态和大小,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其参与碳循环并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生物大小是生物最直观的表型特征。在背景灭绝时期,大个体生物有着更强的生存优势。但宋海军团队通过分析不同灭绝期的12701个有孔虫样本数据发现,体型较大的有孔虫在过去灭绝事件中更容易灭绝。
具体来说,在中—晚二叠世灭绝事件、二叠纪—三叠纪和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事件中,呈现明显的大有孔虫灭绝风险更高的现象;而在其它灭绝事件中,也表现出大个体有孔虫优先灭绝的趋势。
为揭示原因,宋海军团队利用扩散模型探究有孔虫体内氧气的传输,结果发现在海水氧含量较低条件下,氧气难以扩散到大型有孔虫的细胞中心,导致其在低氧或缺氧环境中更易灭绝。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现代海洋生物在面对全球变暖时的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宋海军指出,全球变暖正导致海洋脱氧,海水氧含量降低将直接威胁海洋动物的生存。类似有孔虫这种以扩散方式获取氧气的动物,将面临更严重危机。他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