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绪隆夜晚每隔15分钟观测一次人工水位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沈田晔)草木自大地而生,心怀苍穹之志,它们敢于与清风低语,勇于向飞鸟致意,更不忘将生命之精华化为养分,回馈于滋养它们的土壤。在这片草木葱茏的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深深扎根于基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如同拔节生长的草木,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非凡的业绩。张绪隆,便是其中之一。
清梦压星河,少年赋韶华。90后的张绪隆,积极参加水文勘测技能竞赛选拔,以专业技能铸就水文精英;在洪水中逆行、抢测、坚守并不断磨砺自己,以敬业精神诠释青春担当。
不断提升个人技能的“锤炼者”
初生牛犊不怕虎,参加水文工作第二年,张绪隆积极参加水文勘测技能竞赛选拔。白天,他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请教技术要领,夜晚则在宿舍深入研究理论知识和技术规范。经过激烈的竞争和不懈的努力,张绪隆脱颖而出,代表单位出征湖北省“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最终不负众望斩获全省第四名的好成绩。
在紧接着的2022年和2023年,张绪隆被选为第七届全国水文勘测技能竞赛备赛选手。集训期间,他始终恪守日程安排,从清晨8点直至深夜10点,坚持不懈地学习,仅在每周的半天里稍作休息。学习之余,他还高效完成多个水文站、雨量站的资料整编审查工作,实现了工作与备赛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正值青春年华,张绪隆的很多同班同学都在享受五彩斑斓、热闹非凡的生活,而他却自觉隔绝干扰,默默承受着与贵州亲人分离的痛苦,选择了用知识充实自己,在书海中独自徜徉。
新科技应用的积极“实践者”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智慧水文正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自入职以来,张绪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水文现代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倡议,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水文勘测技能竞赛备赛集训阶段,他系统学习了计算机整编定线技术,并在集训结束后成功将这一方法引入并推广至襄阳水文。截至2023年,除开峰峪水文站外,全局已经全面施行计算机定线推流技术,这一创新实践获得了上级的认可。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作则必成”。张绪隆始终秉持“技术服务生产”的理念,不断拓宽知识的边界,积极寻求创新方法以攻克技术难题。在襄阳市水文局,水文监测管理平台历经三年的试运行与持续优化已日趋成熟,并与纸质资料并行运作。这期间,张绪隆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积极试用该平台并不断提出完善建议。尽管初期工作量的增加给团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至2024年初,省水文中心已正式批准襄阳水文在二类站全面使用平台电子原始资料,这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日后的工作负担,更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张绪隆还积极学习并推广无人船测绘、无人机测绘等前沿技术在水文工作中的应用,为推动襄阳水文事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风雨中奋勇向前的“逆行者”
2024年,对张绪隆来说,是特殊的一年。石桥水文站出现96.98米的洪峰水位,水位涨幅达11.34米,超过建站以来最高水位5.3米,此次洪水为1975年以来最大洪水。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张绪隆跟着师父晏志伟,在洪水中逆行,奔赴石桥水文站抢测洪峰。
在这场与洪魔的搏斗中,张绪隆勇挑重担,和队友们一道战胜了石桥水文站历史性洪水的考验。水位不断上涨,水文观测设施逐渐被洪水淹没,最后站房进水导致水位自计设施也失去自动监测功能,张绪隆在师傅的指挥下立即设立临时水尺,根据水位和地势不断增设,并不断调整监测位置。他们深知这是该站几十年才能遇到一次的高水位实测资料,他们彻夜未眠,每15分钟蹚水观测一次人工水位。在夜间,汹涌的洪水如猛兽般咆哮着扑面而来,逐渐吞没了水文站房,也翻越了公路桥的栏杆!老旧的护栏在洪水的冲击下不时被折断一段,像被蛮力折断的树枝发出“咔嚓”一声随急流漂走,惊出张绪隆一身冷汗。顾不上疲惫,从石桥站换防后,张绪隆立即奔赴埠口站,积极迎战唐河1975年以来最大洪水。
在强降雨的严峻考验下,张绪隆作为应急测流组的主力队员,始终坚守在防汛抗洪的最前沿。这位平日里略显腼腆的年轻人,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时,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专业的素养。
这就是张绪隆,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水文青年。他爱岗敬业、勤奋好学,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展现出新时代水文青年的卓越精神风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