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坤在操作间制作缆道传输信号装置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杨金蓥)发明,一个看似与“水文”相距甚远的词汇,然而在十堰市水文局房县水文站却活跃着这样一位“水文发明家”,凭借着一股子钻劲,在发明创造的道路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他就是该站站长孙坤。
伟大寓于平凡,信念在于坚守。2006年,刚参加工作的孙坤被分配到青峰水文站,该站位于大山深处的十堰市房县榔口乡双湾村,远离城市、条件艰苦。但孙坤不畏环境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扎根基层,奋发有为。从参加工作至今,身边的同学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少人调入市局机关,唯有孙坤默默坚守,从青峰水文站到贾家坊水文站,再到房县水文站,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一干就是18年。在近20年的基层工作中,孙坤培养了独属于自己的小爱好——搞发明。
基层水文人最日常的工作就是测流,通常采用缆道测流、人工涉水等方式。房县水文站的河道断面宽浅,局部有深坑,在低水特定水位范围大部分垂线水深不满足缆道测流要求,而深坑处的水深又超过了涉水测流的安全水深,无法在低水特定水位范围内开展流量测验工作,对水位流量关系的整编定线产生一定影响,但如果强行人工涉水测流,可能发生安全事故。面对两难的现实情况,孙坤开始思考,能不能在铅鱼底部增加一个支架来安装流速仪呢?这样既可以使用缆道进行垂线定位,又避免了铅鱼入水深度不够的问题。他一面动手鼓捣,一面自学焊接技术、电路知识等,经过反复试错,制成了一种铅鱼底部流速仪支架,解决了低水特定水位范围缆道测流水深不够的问题。此支架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发明的脚步从未停止。在水文测验过程中,缆道测流信号回不来的问题一直是基层水文人最头疼的难题之一。水文缆道信号装置为专用设备,安装于缆道铅鱼上,可实时掌握铅鱼入水状态、监测实时流速,容易受洪水泥沙漂浮物冲刷影响,因此通常采用的是缆道“无线”的方式来传输信号。但是设备专业性强、生产厂家少、价格昂贵,且基层水文站多处偏僻山区,交通物流不便导致设备故障后运维周期较长,在发生洪水时可能导致缆道测控系统瘫痪无法施测洪水。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孙坤又开展琢磨,不断尝试各种方法。老一辈水文人采用的土办法一种是在铅鱼上方安装灯泡来显示测流信号,一种是在铅鱼上方悬挂大音量的音响器,还有的是将音频接入对讲机来传输,但灯光信号易受雨雾等恶劣天气影响,声音信号易受河流洪水冲刷等噪音干扰,对讲机信号由于功率太大需频繁更换电池且信号有延迟,都无法满足流速仪信号传输实时性的要求。
孙坤日思夜想,无意间看到了无线话筒,茅塞顿开。他自掏腰包数千元,从网店购买大批零部件回来尝试,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一头钻进他的操作间,用烙铁试验焊接,手经常被烫起泡。看着他专心致志的样子,妻子忍不住打趣道:“你真要成功了,那岂不是人人都能当发明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孙坤的无线“蜂鸣器”诞生了!它采用“无线电”与“缆道‘无线’”相结合的传输方法,利用收音机调频无线电频率发送铅鱼运行状态和流速仪流速信号,信号回传比较可靠。于是,孙坤手工焊接制作了一批成品,送给十堰市水文局、襄阳市水文局等兄弟单位的基层站队试用。经过实际运用,大家又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明显杂音、发射频率随电池电压变化不够稳定等。孙坤再接再厉,进一步优化电路,变更部分电子元件参数,消除杂音干扰。同时,加装稳压电路模块,增加对发射频率进行微调的功能。第二代“蜂鸣器”经各站队实践检验,使用效果理想,功耗低、信号传输可靠,通过人工守听音频讯号保证施测到完整的洪水过程,是抢测洪水时水文勘测工作的有力保障。目前,以孙坤为代表的湖北水文发明创造团队正在申请专利中。
日常工作中,孙坤也是非常“好为人师”。正如他所说,“自己淋过雨,就想给别人撑伞。在我刚参加工作那会,老师傅会教我们怎样做,我却想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问不到答案,只能自己翻书查资料,有时候会被一个难题困扰很久。现在这些年轻人来我这里,只要他们愿意学,我非常乐意去教。”
平时,兄弟测站遇到复杂棘手的技术问题时,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孙坤。有些问题是共性的,孙坤索性建立一个测站交流群,同事在群里提问,他总是积极解答。有时候也会主动在群里分享一些工作心得,甚至汛前准备开始前还会细心提醒大家做好哪些准备。这些年,孙坤一直在带徒弟。他总是一边讲解仪器设备工作原理,一边依据规范进行操作演示,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指导完成仪器操作的整个过程,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直到在年轻人的脑海中打下烙印。多年来由他带领培养的年轻职工有十多名,其中有三名走上了测站站队长岗位。连第七届全国勘测工技能竞赛三等奖获得者魏尹生都说道,“孙站长是我进入水文的第一位老师。”
虽身处水文一线,工作周而复始,孙坤却毫无怨言,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想法变成办法,让办法成为创新成果,在他的水文生涯中始终闪耀着创造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