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应来之城。应城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素有“膏都盐海、鱼米之乡”的美誉。应城是全国商品粮大县,有“全国籼型糯稻生产第一市”之称。近年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应城经济持续走在孝感前列,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孝感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作出了贡献。
投入增加,建设高标示范田。应城市地处江汉平原和鄂中丘陵的过渡地带,阳光充足、雨热丰富,土地肥沃,最宜种植籼型糯稻,是全国籼糯生产第一市。应城糯稻种植历史悠久,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应城市现有70万亩以上水稻,其中籼糯稻39万亩,已建成无公害优质糯稻基地21.4万亩与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应城市财政每年增加1000多万元用于糯稻订单生产、主导品种推广和标准化种植。先后投入26.26亿元,打造“升级版”高标准农田60.25万亩,目前,“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已见雏形,“应城糯米”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名片。
科技赋能,促进糯稻绿色发展。应城市全力打好政策与科技投入组合拳,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近年来,应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围绕做大做强糯稻产业出实招,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长期合作,开展糯稻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精深加工等方面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本地推广;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优质籼糯稻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绿色食品原料糯稻生产技术规程》《地理标志产品应城糯米》。由应城市糯稻研究团队编写出版《现代糯稻生产技术》,填补我国糯稻专著的空白。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同时,打造集糯稻加工、物流、科研、信息于一体的糯稻产业集群,形成从糯稻种植、收购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应城市扎实推进春耕和夏种,全年粮食生产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去年以来,应城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水稻产业由“散户种植”向“大户经营”的转变,将“小田”变“大田”“瘦田”变“肥田”“旱田”变“水田”,建成4600亩的“千亩方”良田。糯稻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至83%,种植规模、种植品质和种植效益全面提升。应城年加工销售糯米、糯米粉等产品2.2万吨,总产值达12亿元。凭借规模和品质优势,应城糯米成为五粮液、绍兴黄酒、银鹭食品、三全食品、思念汤圆等品牌的原料。“应城糯稻”已申获应城糯米国家地理专用标志,成为应城市的金字招牌。去年,应城市糯稻亩产1300斤左右,收购价每斤1.75元,打通应城糯米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体系,助农亩平增收300元至500元,实现粮食增长与粮农增收两不误。糯稻从一个普通的农产品,到一门比较成熟的产业,在应城大地上,茁壮成长。
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应城注重三产大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增质效,实现强农惠农富农,推动应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应城在坚守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着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应城糯米、汤池甲鱼、黄滩酱油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
依托汤池“灵甲小镇”省级特色小镇优势,发挥4.5亿元社会投资撬动作用,建设甲鱼现代产业园,打造1000亩甲鱼生产示范基地,配套建设甲鱼科普中心、25MW光伏发电项目,带动现有5000亩养殖区域扩面提质,拓展甲鱼深加工产业链。助力富邦科技加快建设总投资12亿元、占地2800亩的富邦番茄公社农旅综合体,开创番茄小镇、番茄牧场等板块,创新打造孝感首家数字农业产业园。支持古法酿造的黄滩酱油提质扩产,如今黄滩酱油论克卖,酱油及酱制品去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一“糯”千金来。勤劳智慧的应城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用好“应城糯米”国家地理标志这个金字招牌,支持中磐粮油、运发米业等企业通过质量提升、自主创新、品牌创建、产品认定等方式,唱响珍珠糯米、康圆糯米等知名品牌,力争实现优质糯稻持续增产增效,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城实践作出突出贡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清波(襄阳市樊城区委宣传部 )
责编:黄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