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应来之城。今天的应城,是一座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之城、创新之城、绿色之城。在这里,文峰塔、孔庙、门板湾、等一大批文化遗产交相辉映、闪耀光芒;在这里,许白昊、蒋作宾、杨业功等一代代仁人志士殚精竭虑,忠魂长存;在这里,云图控股、双环科技一批批企业锐意进取,向新而行。
人文荟萃,一眼千年。应城,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门板湾、四龙河等遗址赋予了其深厚底蕴。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宋孝武帝时代,因“地处冲要,应置城为守”,设县治。唐代诗人李白游汤池写下神奇瑰丽诗篇,宋代欧阳修、明朝张居正留下历史印记。近年来,应城以蒲骚文化、膏盐文化、红色文化为主线,深入挖掘整合文化资源,持续将文化的力量熔铸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持续深耕蒲骚文脉,不断熔铸应城文化之魂。以楚风蒲韵为基础,打造了源龙滩广场、蒲骚文化长廊、古砦遗风、观景台、八斗山翻板闸等一批新景观点。围绕膏盐文化,注重传承膏雕膏塑非遗技艺、粉笔工艺,打造石膏博物馆、盐产品展示厅,进一步擦亮“膏都盐海”招牌。与此同时,充分挖掘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许白昊革命英雄业绩展示厅、杨业功旧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孝廉文化基地,成立了红色资源传承开发专班,维修和兴建红色文化阵地,开辟红色旅游路线,着力弘扬红色文化。富水扬波,文脉奔涌,应城“文”之芬芳,沁人心脾。
因地制宜,持续创新。应城,资源丰富,物产丰盛,石膏、岩盐、温泉并称应城“三宝”,“膏都盐海”享誉海内外。其依托丰富资源优势,建成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是全国盐和盐化工主要生产基地。近年来,应城市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引导区域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塑造产业新动能、新优势,树牢“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把工业抓大”鲜明导向,扎实开展工业经济“赋能挺脊”、招商引资“比拼跃升”行动,推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不断壮大“2+1”产业集群,着力将资源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延伸制盐、纯碱、氯碱及下游两碱、氯、氢深加工产业链条,全力打造国家级新能源及深地储能中心:围绕“双碳”目标,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华能、华润、中能建等一批央企落户应城,中能建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项目于2024年4月9日首次并网一次成功,实现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三个世界领先。追“新”逐“质”,向新而行,应城正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量绿而行,筑牢生态。应城,林水相依,秀美宜居,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俱佳,城镇化率居全省县市首位,获评中国健康旅游城市、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县、全国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应城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治六大专项行动,最大化消减空气污染。坚持“一水一策”“水岸共治”,统筹推进工业、农业、生活污水“三水共治”,创新理念,精准施策,全面梳理治理痛点,多手段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奋力书写河畅水清岸绿景的生态新画卷。
大富水河畔蒲草随风而动萧萧长吟,五千年门板湾先民遗风荣华更茂,如今的应城,换新鞋,走新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城实践,汇聚持续做强孝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磅礴力量,新的产业优势和发展胜势正在加速形成,相信这座千年古邑定将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佳文(应城市委宣传部)
责编:黄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