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应城网评大赛67】烟火应城,唯色与香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8日11:17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空林烟火生,晨炊待香白。晨光熹微,应城的大街小巷就以升起袅袅炊烟。道路上,弥漫着各种早餐的香味,令人食指大动。

清晨之余,太阳初升。应城的居民便已离开家门,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前往早点摊位。应城的宵夜也是繁多的,但与早餐文化相比还是相形见绌了。早餐往往选择一碗鳝鱼牛肉粉配上一些小菜,或是买份砂子馍、汽水包子配孝感米酒,满足人们的胃口,开启美好的一天。三五成群的好友们往往点份粉面,配上卤菜,以酒相邀,享受美食,畅谈人生。

这就是烟火应城的早餐文化。应城,凭借其丰富的早点文化闻名全国,央视也多次聚焦应城报道特色美食。何哉?

我在应城居住已有一年有余,曾前往过乡间田野看秧苗绿浪,也曾进入恒茂酱园触摸酱缸斗笠,抑或是去往盐化产业看绿色化工……行走间,丈量山水,体悟文化。柴米油盐酱醋茶,应城独占其三,米、盐、酱孕育出应城的早餐的三鲜。

秧苗绿浪,糯稻丰年。

应城美食,其一鲜在米。立秋之初,乡间田野。迎风秧苗腾绿浪,万亩糯稻载丰年。夏收时节,归雁催收,劳燕护耕,漫步于杨河镇,道路两侧的田间,黄阡紫陌之上,平整如方砖的便是高标准农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争分夺秒开始收割。这就是应城打造的“两区一地一中心”的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为打造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应城积极探索。土地方面,应城积极开展农业农村十大行动,探索“小田并大田”试点,打造高标准农田,土地流转、机械化耕种、规模化经营等等,农田“优质、集中、连片”。技术方面,应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提供糯稻品种选育、土壤肥料、植保科学、病虫害监测、技术培训、农机培训,摆脱了“稻云不雨不多黄。”的现象。企业方面,签约中盘粮油等农业龙头企业,优质稻品种“兆优5455”“中磐一号”等等,田间,试验田被整齐地划分为若干个小块用于培育新品种。应城正从土地、农技、企业、政策等方面助力打造全国优质糯稻生产区,构建了应城早餐文化的香。

应水有灵,黄滩冰油。

应城美食,其二鲜在酱。应城的酱油中,黄滩酱油最为闻名,其汁浓、香醇、味鲜。跟随指引,前往恒茂酱园,未到其门,先嗅其香。黄滩酱油来历悠久,《光绪应城志》记载,“明·万历四年(1576年),黄滩市兴,开园造酱。乾隆间,有晒酿酱油上贡。”大富水流域的传统手工技艺众多,黄滩酱油最为典型,来源于三独特,其一在水,富水回流处,底有岩盐,水清如镜,唤名义马河,用此水,水咸带甜;其二在缸,黄滩酱油采用特制酱缸,竹制缸盖,阳光曝晒,雨雾阻水;其三在技,经过洗、浸、沥、蒸、摊、拌等数十多道工艺而成酱,日晒夜露数年而成油。恒茂酱园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把老师傅们多年生产经验全都转化为可量化参考的标准和数据。黄滩酱油构建了应城早餐文化的色。

蒲骚故地,膏都盐海。

应城美食,其三鲜在盐。应城的食盐,历史悠久,明朝崖崩,石膏现,“峒商”生,暴雨至,盐卤出。自此几百年来,应城由膏向盐、盐化工方向不断衍生发展。应城井矿盐储量280亿吨,拥有9家制盐企业,年产量720万吨。号称“三十里膏城”。“应”盐而兴、盐种繁多。应城对盐物尽其用,岩盐开采到盐化工、精细化工,全产业链把盐物尽其用。盐的种类也很丰富,出500多新品种涵盖从煲汤、凉拌、烧烤的调味盐,到护肤、沐浴、清洗果蔬的日用盐,亦有深加工而成的纯碱、氯化铵、复合肥等等畅销全国。

烟火应城,唯色与香,古朴小市,应来之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孙缙(应城市委宣传部)

责编:黄菲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