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安县以崇湖小流域治理为切入点,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加快实施推进,成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托住生态和谐新底色
二圣寺泵站是荆江分洪区的主要灌溉工程之一,承担着杨家厂镇、斗湖堤镇、麻豪口镇等乡镇14.28万亩的农田灌溉和城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补水任务。通过利用长江水源对乡镇泵站及崇湖流域进行常态化补水,确保崇湖水体得到持续稳定的生态补给,实现水网全面通畅,提高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
崇湖小流域治理的关键环节在源头治理,通过前期全面开展疏浚清洗干渠、支渠等工作,加上常态化的生态补水,崇湖小流域内水系渠道畅通,排灌功能也得到提升。
斗湖堤镇荷花淀村村民胡佑香见证了这些年来崇湖流域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水体整治后,水质得到净化,对我们养殖户来说是大有益处的。再就是以前的泥巴路,经过整治后,面貌大提升,晚上出来散步的人也多了。”
公安县在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生态环保政策和措施,全面清理湖泊经营权、拆除违规建筑、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
位于斗湖堤镇荷花淀村的中科秀湖生态项目,2023年8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项目主要专注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和流域治理智慧化管控平台建设。
中科秀湖生态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技术员任学平:“我们的理念是尾水净化系统的建设,打造湖泊生态缓冲带,进行水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的平衡修复。”
此外,在小流域治理工作中,公安县坚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恢复项目,改造环湖植被、实施生态护坡。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和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崇湖小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各类候鸟纷纷前来栖息繁衍,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引领生产净绿新生态
崇湖小流域地处公安县中东部,属平原湖泊型小流域,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崇湖小流域内农业资源丰富,虾稻种养面积达9.3万亩,是当地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90年代末,崇湖开始施行“内部职工承包经营”“股份制”“招商引资对外发包”等多种运营模式,掠夺性养殖往往伴随着大量尾水排放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生态。
麻豪口镇荆丰村村民廖平:“以前养虾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没有统一管理的模式。虾田里的废水、污水、尾水直接排放到沟里,水又黑又脏又臭,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公安县大胆创新,一方面清退养殖承包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推广“田渠塘”多重净化模式,实现了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麻豪口镇麻口村有5300亩虾稻田,通过田渠塘多重净化模式处理,虾稻田全部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麻豪口镇麻口村党支部书记陈海军:“我们提出了田渠塘模式,改变了随意排放的养殖方式,将原有的一些沟渠坑塘治理为生态尾水治理区。通过种植水草、投放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净化水质,从而达到循环利用,排放无污染。”
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这一模式,不仅减少了养殖尾水对环境的污染,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业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麻豪口镇党委副书记王波:“我们将流域4个村的土地划分为4个片区、86个小单元,对14条22公里沟渠分类施策,推行‘田渠’循环养殖尾水治理,通过补净水、截排水、用尾水,对养殖尾水进行封闭循环生态利用,解决了养殖尾水直排问题。”
虾稻产业是崇湖片区的主导产业,还有一个多月,这里的晚稻就要成熟了。从小龙虾到优质稻,虾稻田绿色种养模式不仅实现了生态循环,还带来了产量上的丰收。通过充分利用稻田的水资源和生态空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标。
52岁的陈庆祥在崇湖片区承包了180亩虾稻田。片区内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农户,依靠绿色种养模式,实现脱贫致富。
麻豪口镇麻口村村民陈庆祥:“现在虾稻田实现绿色种植,环境变好了,我们的收成也更好了。”
目前,崇湖小流域片区建成1.5万亩绿色高效虾稻综合种养示范区,1万亩鱼类、螃蟹生态养殖示范区,4000户农户迈上虾稻产业致富路。“三块田”改革、低碳化转型,昔日的“望天收田”变身稳产高产田。优质稻米量价齐升,亩平增收380元。
与此同时,公安县还积极推动崇湖流域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崇湖小流域的优质农产品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绘就百姓生活新蓝图
“现在我们村安装了充电站,村里有很多人都买了新能源电车,平时出行充电都很方便。”闸口镇同强村村民周华荣感慨地说。为满足流域周边村民绿色出行需求,崇湖小流域片区有13个村先后安装新能源充电桩。
“以前又脏又臭,还有苍蝇。现在农村实行厕改和接入污水处理管网后,水经过净化很干净,过上城里生活了。”麻豪口镇黄岭村村民许桂圆欣喜地讲述着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
在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流域内农户全部实施旱厕改水厕,乡镇周边农户接入污水处理管网,零星农户采取“小三格+湿地”模式,集中居住农户采取“大三格+湿地”模式处理生活污水。
麻豪口镇镇长刘昌言:“麻豪口镇将积极探索崇湖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围绕生活黑灰水一体化治理,继续推进‘小三格+大三格+湿地’生态循环治理模式,按照垃圾收运‘一坑两桶三上门’模式,提升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置能力,依托崇湖小流域,做大生态旅游业,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步提升。”
小流域治理,共同缔造是最大抓手。公安县引导群众主动投身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同时开展移风易俗,培育村民良好生活习惯,不断激发村民自治活力,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通过生产、生态、生活三个方面的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崇湖小流域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流域内13个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超过44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以上,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庄”3个,农村寄递物流全覆盖,护苗工作站、幸福食堂普及率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来源:公安县融媒体中心 公安新闻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