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夷陵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新乡贤艺术家,默默耕耘于夷陵版画的抢救、挖掘与传承工作已逾40载,他就是夷陵版画第五代传承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夷陵区新联会副会长——高新章。近日,他在夷陵区“乡贤故事荟”上分享了自己的文化传承故事,感人至深,引人深思。
夷陵版画传承人默默耕耘40余载 让山野黑牡丹绽放艺术殿堂
高新章出生于一个民间美术世家,几代人都是镌刻善书的民间艺人,浓厚的艺术氛围深深的影响了他。高新章自小就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天赋,尝试创作了《山乡新貌》《补课》《山村修表店》等木版画作品。他以画应试,被宜昌地区工业技校选拔为工艺美术专业教师,后成功调入夷陵区文化馆任专职美术辅导干部。
1986年,高新章带队参加湖北省民间美术资源普查,发现了大量散落在民间的木版画、木雕、剪纸、刺绣、石刻、年画,无不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艺术魅力。“夷陵民间版画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历经古今世代传续,被誉为飘香山野的‘黑牡丹’,是夷陵人现实生活的再现,一定要把民间木版画抢救出来,挖掘出来,传承下来。”高新章的心中燃起了熊熊的斗志,对夷陵民间木版画展开了保护性抢救工作,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手稿和资料,起草了《关于复兴宜昌县民间版画的专题调查报告》,开办了史上首期版画创作培训班。11位来自乡村的学员,历时培训15天,创作作品22幅。高新章坚持不懈、逐级推送优秀作品参赛,其中汪帮琼的《草垛》荣获全国农民书画大赛绘画二等奖,罗来清《薅草锣鼓》获优秀奖,这在当时的湖北省乃至全国都引起了轰动。
高新章将夷陵版画的艺术特征精准概括在《飘香山野的黑牡丹》中,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夷陵版画的古拙天真、朴实无华还在国际艺术节获得了一席之地,有58件作品远赴法国参加欧洲巡展,让“夷陵版画”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夷陵民间版画在2013年正式定名为“夷陵版画”,成功入选湖北省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6年夷陵区被命名中国唯一的民间版画之乡。
积极推动夷陵版画创作培育基地建设 为农民版画家撒下艺术种子
“夷陵版画源自民间,离开了农民这个创作主体,夷陵版画就失去了她的生命力。”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成为版画家,高新章积极推动夷陵版画创作培育基地建设。通过建设传习所、研究院、工作室、陈列馆、创作基地,让农民也能接受到系统的培训,成为版画创作的主体。高新章悉心设计、全程指导、精心辅导、互动交流。总结提炼出“民间绘画创作辅导导引法”,通过美好的语言描述和坚定的鼓励,引导学员们挖掘内心深处的创作灵感和原始意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激发45岁农民版画家黄正权创作《家园》在《中国美术大观》杂志采用;引导农村厨师陈冬云创作《百吉图》入选全国农民画大赛,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鼓励68岁的廖晫明创作《农家门户》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培育第六代夷陵版画非遗传人韩玉红创作《家乡田野似花布》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得山花奖等等。
目前,夷陵版画已拥有1个版画研究院、1个陈列馆、2个创作基地、5个传习所和5个版画工作室。这些场所不仅为夷陵版画培育了优秀的传承人,还为版画创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更成为了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吸引着众多艺术家和游客前来参观交流。三十七年来,高新章依托传承基地培养了800余名骨干,学员们先后有200多件夷陵版画获奖,其中全国金奖5幅、银奖3幅、铜奖2幅,让夷陵版画在农民版画家这片广阔的“沃土”里茁壮成长。
探索“作坊+画院+基地+网店”艺术体验产业模式 让夷陵版画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尽管夷陵版画深受农民喜爱,但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高新章深知这是一条任重道远的坚持之路。
高新章坚持实施培训一支队伍、创新一个画种、建设一个画乡、塑造一个品牌、兴起一个产业的“五个一工程”。他冥思苦想创新技法,发明了“五味”刀法及热印等独特印刷方法,被誉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他想方设法挖掘版画经济价值,以精美装裱将版画原创作品提升收藏价值,以功能拓展将版画广泛应用于民宿、公共场馆及家庭装饰画,以市场拓宽将版画融入瓷版画、文化杯等文创产品,让版画以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他坚持不懈推动版画进校园,先后在夷陵区实验小学、实验初中、宜昌市十六中、三峡大学等地开展传承教学,夷陵区实验小学开办的特长班被确定为湖北省传统文化优质课程。他钻天拱地助推版画产业发展,探索“作坊+画院+基地+网店”艺术体验产业模式,三峡版画研究院与150名民间艺人签约,定期辅导创作并收购作品,鼓励民间艺人成立版画家庭作坊,在景区打造民间版画连锁作坊,带动了万宗诚、罗来清、韩玉红等一大批农民版画家增收致富。
高新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有高新章这样的夷陵新乡贤代表们的不懈努力,夷陵版画、夷陵版画文化传承才会生生不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