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太和观察”之打造区域疑难危重症中心③ “硬实力”托起区域健康梦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4日09:07 来源: 十堰日报

记者 刘俊 通讯员 王慧

2022年,十堰市入选首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共建市,计划建设1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其中6个就在市太和医院。

近年来,锚定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发展目标,市太和医院以疑难危重症中心建设为支撑,以技术创新、学科建设为核心,打造区域医疗新高地,托起百姓“健康梦”。

以技术之新“攻”疑难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不明原因持续性发热是临床诊疗的一道难题。今年8月11日,一名38岁的男子从非洲返堰途中连续数日出现持续性发热并伴随头晕、恶心不适等症状,到达十堰后立即到市太和医院就诊。

综合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该院感染科副主任王传敏怀疑其在非洲务工时感染疟原虫导致输入性疟疾。在组织上报、安排隔离病房的同时,王传敏立即联系院内病原微生物特检室的检验师为患者做血液疟原虫检测,结果发现其血液中存在恶性疟原虫,而且疟原虫密度很高,为高原虫血症。患者入院后持续高热,出现低血压休克、严重肝损伤、血小板重度减少等表现,多项指标达到 WHO重症疟疾判定标准。此外,患者骨髓中存在大量吞噬型组织细胞,血液多种炎症指标明显升高,铁蛋白高达10928ng/ml,这意味着患者体内存在强烈的炎症反应,随时面临死亡风险。

“重症疟原虫感染可诱发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持续大量释放,形成‘炎症风暴’,是重症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机制之一。如果按照传统治疗方式,通常采取抗疟药物及一般的对症支持治疗,这样不能高效阻断‘炎症风暴’对机体器官造成的损伤,患者病情会迅速恶化并危急生命。”王传敏说。

该院感染科组织多学科会诊,按会诊意见为患者进行细胞因子血液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最终患者转危为安。“细胞因子血液吸附治疗重症感染是感染科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新业务,具有清除炎症介质、重建免疫平衡、提高救治成功率等多重效果。”王传敏说。

攻克疑难重症,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该院感染科还在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及中晚期肝癌微创介入领域保持领先水平,连续四届蝉联湖北省三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在最近一届的评审中,该科室以湖北省地市级医院第一名的成绩,再次荣获湖北省感染病学科临床重点专科称号。

以技术之强开新局

技术创新是市太和医院打造区域性疑难危重症中心的核心工作。“各学科在建设区域性疑难危重症中心过程中,通过学科协作既可以取长补短,也能促进技术创新,二者是互促互进的关系。”该院疑难病诊疗中心主任柯昌征说。

市太和医院神经内科拥有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帕金森病专科中心,也是全省市州最早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科室。2018年,该科室集结神经外科、神经康复科、心理卫生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医学超声科以及 PET中心的专家组成帕金森 MDT(多学科会诊),旨在以综合专业技术优势为患者提供精准化、专科化、全程化“一站式”诊疗服务。自成立以来,已有1100多名帕金森患者受益。

在该科室,一张现场会诊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照片中,一名医生高举双手做着対指动作,病患坐在会议桌正前方模仿做同一动作。

“这名男性患者30多岁,因坐立时手脚均出现不受控的颤抖症状前来求医。由于患者病症存在疑点,科室组织进行 MDT会诊。图片中在指导患者做対指动作的医生是医学影像中心的负责人,対指动作是判断病情的环节之一。”该科室副主任医师孙强告诉记者,经过多次多学科会诊,为各科室诊断提供了借鉴,打开了新思路。

对标区域性疑难危重症中心建设标准,市太和医院以多学科协作促进技术创新,形成机器人辅助、基因与细胞治疗、心血管危重症救治、微创治疗、精准诊疗、人工智能等6大高新技术。以建设强技术,以技术强专科。截至目前,该院共24个专科进入全国专科排行30强,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6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45个省级重点专科。

“市太和医院将聚焦高质量推进区域性疑难危重症中心建设,推动高新技术发展,提升管理水平,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以优质的医疗资源供给能力和专科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使更多的患者享受到现代医疗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该院医务处负责人夏云金说。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