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拾荒人”老阚:“巴掌田”里找“粮机”(上)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5日08:38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田城  通讯员 倪锦阳、倪胜林)分散山区的“巴掌地”,种田大户看了嫌弃,单门独户荒废,如今却成为阳新种田人“老阚”的心头宝。

11月3日,在湖北阳新县王英镇东源片区,老阚站在山头,指着远方的一片山,兴奋地说:“今年计划种植650亩油菜,已播种了500多亩。”

老阚大名阚洪明,是阳新县洪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从2015年开始,他就在这片山区寻找“巴掌田”流转后种植。

目前,他已与该镇8个村、53个组、883户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说出来会吓你一跳,我总共租了5000多块巴掌田,2000多亩地,管理跨度超过30公里!”老阚咧嘴大笑。

东源是一个集山区、库区和老区为一体的边远山区。

上世纪70年代,当地兴修王英水库,大部分田地被淹水底,该片区11个村、5100多户、23000多人口,人均耕作面积不足0.3亩,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区格局。

这些分散于山垄之间的田地,全部属于当地外出务工者所有。

老阚盘下来后,长期招聘13名村民为其管理,年毛收入超过300万元。

因光照不足,水稻亩产也比平原地区少150公斤左右,加上田块落差大,机耕不便,除部分留守老人耕种外,绝大部分田地渐渐无人问津。

老阚这种专捡人不要的种田模式,被当地村民形象地称为“田地拾荒人”。

这些小块田地,只适合小微农机耕作。

图片5.png.png

老阚在巴掌田收割水稻。   通讯员 供图

这些年,老阚逐渐购置了一批小型农机,在耕种完自己的梯田后,片区11村群众的自耕地但凡有机耕需求,他随叫随到。

人勤快,天帮忙。如今,老阚带着妻子、继子、儿子、女儿一家五口,靠种植毛收入达到了300多万元,纯收入也有30来万元。

“没有雨山种,这些田还荒着。”王文村村民王义青指着一片梯田说。

他口中的“雨山”,是老阚的乳名。在这里,没人知道老阚,但提起“雨山”,村民无人不知。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这些“沉睡”多年的山间抛荒地,在老阚的手底下苏醒了,每年源源不断产出白花花的大米。

在阳新东源深山中,老阚播种下种子,收获着希望。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