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民生跟着“民声”走 铺就群众“幸福路” ——房县化龙堰镇上湾村以共同缔造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6日09:06 来源: 十堰日报

记者 邓红波 纪枫波

一砖一瓦皆乡韵,草木田溪处处景。这两天,房县化龙堰镇上湾村又集了一波赞。

“这座小广场小而精致,非常实用”“房前屋后焕然一新,还美化绿化了”“村道整洁、生态宜居,仿佛走在画卷中”……当了解到该村开展共同缔造试点半年时间,就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后进村”到全省共同缔造“明星村”的蝶变,前来参观的人员无不钦佩不已。

11月3日,记者实地采访后发现:上湾村“彻底翻身”的密码,源自群众主人翁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发自内心的共同缔造。

村庄建设,把“话筒”交给群众

上湾村位于房县西部,距县城25公里。今年年初以来,该村对标省内先进、结合本村实际,发力共同缔造,既为补短板、也为锻长板。

共同缔造试点工作动员会上,不少村民头一回听说共同缔造,疑问一个接着一个。“这是不是搞形式?”“群众真能说了算?”“不会是一阵风吧?”

“大会小会开了二三十场,大家观看共同缔造宣传片、学习试点工作手册、组织代表去黄冈和黄石参观学习。召开群众代表大会选举成立村民理事会,让群众有平台说事、有场所议事、有人员主事。”上湾村党支部书记昝强强扳着手指数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群众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乡村怎么建?今年2月,由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组成的共同缔造蹲点工作专班决定把“决策话筒”交给村民。

“我觉得应该建个小广场”“我认为应该建老年活动中心”“我看还是先修通组路”……工作专班、村民理事会“户户走到、人人问到”,广泛征集群众诉求,并建立“资源、需求、问题”三张清单。

投票表决时,大多数村民都认为应该先在上湾村一组建小广场,再提档升级通组路。不料,71岁的村民郑传凯“蹭”地一下站了起来:“这事八年前都提过,建不成的。就算建成了,谁来管理?我不同意!”

像郑传凯一样心态的群众不在少数。对此,工作专班早已“心中有策”。

“我们及时发动党员骨干、群众代表,首先对前期征集的35件小事实事及时解决,让每一位村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为推进共同缔造打下坚实群众基础。”化龙堰镇党委书记阮鹏飞说。

方案顺利表决通过后,小广场该怎么建、建成什么样、钱从哪儿来?

“这里要装条凳、健身器材”“这边上要装太阳能路灯”“谁参与建设、捐了东西要公示出来”……看到身边人的合理建议被采纳,村民的热情被激发,大家踊跃参与项目建设规划。随后,工作专班组织召开户院会、议事会协商,确定采取“政府提供用料、代表(委员)捐献设施、村民投工建设”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过去开会“提要求”的干部,如今成了大家的“服务员”;过去听会表态“抓落实”的群众,如今纷纷成了“决策者”。

“美丽乡村大家建,建好乡村大家享。”工作专班进驻后,上湾村群众潜能被全面激发,一幅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动人画卷徐徐展开。

政府搭台,把“舞台”让给群众

共同缔造,核心在“共同”,重点在“共同”,难点也在“共同”。

施工中后勤保障谁负责?负责铺砖、走线等工序的“大工”不够咋办?面对这些难题,工作专班的做法是:政府负责搭台,然后把“舞台”让给群众。

让人意外的是,在群众自发捐款时,“犟老头”郑传凯第一个跑到现场。“你们都捐我不捐,以后咋好意思在广场上玩……”面带愧色的郑传凯不仅和女儿一起捐款200元,还主动投工投劳。

令人感动的,远不止郑传凯。

王运顺是个低保户,自发捐了2包烟、2箱矿泉水,出了一天小工;75岁的程家菊是一位独居老人,她给工地上连续烧了10天的开水;昝大尤老人捐了7小推车沙并送到工地;张祖菊老人捐了两条腊肉,胡玉华、任仕英、刘娥等自发为施工村民做饭……

村民全程参与规划、全员参与建设,用不到3万元办成了以往需要10万元以上资金才能办的事,用不到10天时间建成村民盼了8年的小广场。

安装了棋盘、路灯、健身器材的小广场被命名为“同心广场”。完工那天,身上溅满泥点的郑传凯笑得合不拢嘴:“这广场还是该修,平常能健健身,夏天可以乘凉,冬天可以晒太阳……”

倾注广大村民心血的“同心广场”建成后,大家自排“值日表”,开展保洁和维护。

除了充分发动群众,在推进上湾村通组路提档升级的过程中,当地还有效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中心户陈明清的带动下,158名村民自发捐款10.2万元修路。

在镇党委的指导下,该村还创新开展党员“三有三无”活动(党员心中有信念、有纪律、有奉献,党员身边无信访矛盾户、无环境脏乱差户、无返贫风险户),开展“最美义务工”“共同缔造感人事例”评选活动,发现、培养、树立30余名典型带头人。通过“党员做给群众看,骨干带着群众干”,形成强大合力。

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开展共同缔造以来,上湾村的公共设施,建到了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干群关系,从‘你和我’变成了‘我们’。今年9月,上湾村共同缔造工作经验,得到省委社会工作部调研组的高度认可,并入选省委组织部村“两委”干部培训视频教学案例,全市唯一。

“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面对一批批参观学习的干部、来自各方的赞誉,阮鹏飞从容淡定地表示,“我们已经掌握共同缔造工作方法,目前已全面铺开、全镇推进。下一步将以‘五共’理念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

问需于民,把“标尺”递给群众

“我们村打算建一个养老服务中心,希望镇政府能帮忙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今年6月,在化龙堰镇党委(扩大)会议上,该镇某村的一名村干部申报项目。

“你们征求群众意见没?”“有多少人支持?”“有没有按照共同缔造工作理念推进?”这名村干部的话音刚落,就遭遇镇党委成员的“三连问”。

“以后没有践行共同缔造理念的工程一律不批,群众‘考官’不认可、未参与的项目,一律不上。”这次会议让全镇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共同缔造不是“造盆景”、不是一阵风,而是走深走实群众路线、积极构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

健全长效机制,是打好共同缔造“持久战”的重要保障。

今年以来,上湾村共同缔造试点专班逐步探索建立“民事民议、民事民干、民事民管”三民共治体系——优化治理单元,随湾就片将上湾村7个村民小组优化为6个;完善村规民约,创新开展“村民义务日”活动,每季评选出最美义务工,通过榜样力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实行“积分制”,对积分排名前列的村民予以不同程度奖励;鼓励村民自治,支持群众发挥专长并成立“清亮亮守水护水”“大嗓门文化宣传”“鸳鸯柏环境整治”“老支书矛盾调解”“吴医生关心关爱”5支自治队伍……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让上湾村实现“人人有渠道参与、人人有能力干事”。

共同缔造,让干部群众都找到了认同感与获得感。

“90后”干部、化龙堰镇人大主席胡月感慨:“共同缔造是一次生动鲜活的群众路线教育。在问需、问计于民中,我掌握了更多群众工作经验,作风得到锤炼,能力得到提升。”

“一花”引得“百花开”。如今,上湾村已成为我市共同缔造现场教学点。短短半年,千余人(次)现场参观学习。“上湾模式”已经在房县全面推广,并在全市呈现燎原之势。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共同缔造既是思想论、又是方法论。通过共同缔造,我们找到了有效联结政府、社会、群众的‘船’和‘桥’。”房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斌信心十足地说,“目前全县113个试点实施共同缔造‘以奖代补’项目140余个,群众自发筹资150余万元、投工4000余个、让地10000余平方米。下一步,房县将用好共同缔造‘金钥匙’,以‘五共’理念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提质增效。”

短评

同心共筑美好家园

杨超

走进上湾村,这里环境优美、设施健全、一步一景。共同缔造,让这个位于房县西部的村庄找到了开启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之门的金钥匙。作为全市首批共同缔造试点,这里的先行先试,为我市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共同缔造,重点在共同、难点也在共同。在乡村建设中,“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发动群众以“主人翁”身份参与乡村治理?上湾村通过“户户走到、人人问到”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成立村民理事会让群众“有平台说事、有场所议事、有人员主事”,通过开展“村民义务日”活动、成立村民自治队伍实现人人有渠道参与、人人有能力干事,有效解决了“没钱做事、没人干事、没人管事”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干、民事民管”。

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是群众。开展共同缔造,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摒弃“说教式”“命令式”工作方法,把“舞台”和“话筒”交给群众,以群众满意为导向,聚焦急难愁盼问题,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可见可知可感的身边事入手,让群众既是最主要的参与者,又是最大的受益者,携手构建乡村社会治理的命运共同体,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集体智慧和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