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一截“头发丝”的美丽蜕变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16:4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杨辉、汪秀玲

2019年深秋,晚上10点多,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蔡兴奎办公室的门被人敲响。

开门一看,一个陌生的中年人站在门口。他一把抓住蔡兴奎的手:“蔡教授,请您救救红安苕!”

深夜来访的是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峰。为了红安红薯,他已奔波了好几年。

大别山的红安苕,是与井冈山南瓜汤齐名的红军粮,还是全国首个甘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虽然名声在外,但却风光不再。由于世代留种,红安红薯地方品种退化严重,种苗被病毒严重感染。红薯不仅产量低,而且品质和品相也严重退化,除了自家吃和少量送亲友以外,根本卖不动,有时烂在地里都无人收。

微信图片_20241114141801_副本.jpg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吃着红薯长大的姚峰对此痛心疾首。他与不少专家合作过,尝试对红安红薯进行脱毒和优化,但结果却一直难让人满意,不是脱毒效果不好,就是得到的苗不是红安红薯的种。听人介绍,蔡兴奎对马铃薯种苗脱毒颇有研究,姚峰于是连夜上门拜访。

虽然马铃薯和红薯不是同一类薯,但看到姚峰一脸的急切,蔡兴奎当场答应了姚峰的请求。

薯类的种苗脱毒,就是要在种薯的茎尖上,截取最顶端没被病毒感染的0.2毫米至0.3毫米长、比头发丝还细的一小截茎尖组织,通过培养和扩繁,最终将其选育成可以大规模种植的健康种苗。

微信图片_20241114141810_副本.jpg

虽然这一技术已在马铃薯上取得了成功,但运用到红薯上却出师不利。2020年春,第一批在实验室扩繁的3000多株苗,移植到大棚中只存活了700多株。

通过复盘,蔡兴奎找到了症结:在实验室中获得的脱毒苗,在下地之前,还必须在一个介于实验室和大田之间的环境中进行适应性驯化;否则就会水土不服。姚峰二话没说,他东拼西借投入900多万元,在瑞沣基地内建起了全省最大的红薯组培脱毒种苗繁育中心。

老区群众的信任是激励,也是鞭策。从2020年起,蔡兴奎每周都要来一次红安,一来就一头扎进组培中心。2021年,蔡兴奎作为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担任红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一职。上任伊始,他就对局领导说:“我来就会直接到地里,不需要在机关里给我准备办公桌。”

微信图片_20241114142000_副本.png.png

4年来,蔡兴奎和他的团队每年繁育脱毒种苗2亿株,成功为紫檀红、骑龙红、姜牌红3个红安本地红薯脱毒。经过脱毒后,红安苕个头变均匀了,个头在100克至200克之间的比例显著增加,亩产由1000公斤提高到2500公斤,商品化率由不足20%上升到70%以上。自2022年起,红安红薯脱毒苗不仅在本地推广,还被广西来宾、湖北宜城等地引进。

最令姚峰高兴的是,经过脱毒选育后,红安红薯更“正宗”了。“水分足,糖份高,蒸烤之后,皮薄如纸,其味如蜜,再现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作为全国闻名的鲜食红薯,现在红安红薯市场零售价10元/公斤还很抢手,“像水果一样卖。”

过去烂在地里无人收,如今又成为的群众心头宝。自从有了新品种,75岁的二程镇田店村农民韩德宏就年年坚持种红薯。11月7日,他边收红薯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季红苕加一季土豆,亩产粮食4000公斤以上,保底纯收入2000元。山坡地种红苕,比种什么都划算。”

微信图片_20241114142005_副本.png.png

2024年4月,以红薯组培脱毒种苗繁育中心为核心建设的“红安红薯科技小院”被中国农业科技协会授予“最美科技小院”称号,成为全市第一个、全省第4个全国“最美科技小院”。一截“头发丝”实现了最美蜕变。

两年挂职任满后,2024年,蔡兴奎作为黄冈市科技特派员,再一次留在了红安。他的案头,摆放着红薯高产技术、红薯深加工、科普基地文旅融合发展等后续工作。“薯类的脱毒苗繁育,理论上已非常成熟,科研上已很难取得上档次的成果;但通过技术转化持续为农民增收,却是一项更有意义的课题。老区人民的欢笑,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奖励。”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