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大学生网评大赛】“怀民亦未寝”火了?让传统文化变成生活调味剂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30日10:04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日,出自苏轼名篇《记承天寺夜游》的“怀民亦未寝”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讨论浪潮。这段课本上耳熟能详的名篇表达了苏轼和张怀民之间的深厚友谊,令古今无数人动容。而现如今,却有了全新的演绎:各路网友寻找起了自己的“张怀民”,还有人创造出“苏轼爱熬夜,怀民亦未寝”的网络热梗。

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让古诗词以一种全新姿态进入群众视野。君不见,“人生得意须尽欢”成为朋友圈的标配;君不见,“问君能有几多愁”被用作发泄郁闷的段子……传统古诗词似乎从历史中走出,变成了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风潮为古诗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力。传统文化不应该束之高阁,我们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和尊重的视角,接纳传统文化的在新时代的全新形式,将古诗词融入生活,使之成为一种“调味剂”。

客观来看,诗词“梗化”也是一种文化亲民的表现。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去接触文化。无论是短视频平台的段子,还是日常社交媒体的戏谑表达,传统文化正在以更加轻松、娱乐化的形式靠近普通人的生活。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降低了古诗词的文化门槛,让其不再是课堂或书斋中的“高冷学问”,而成为每个人都能触碰和理解的文化元素。人们在互联网上的会心一笑,也能激发起不少人对古诗词原作的的探知欲望,进而深入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世界。这种从“兴趣到传承”的链条,正是创新传播的意义所在。

当然,让传统文化成为“调味剂”,并不意味着“戏谑”与恶俗化,消解传统文化的思想性与深度。古诗词最大的魅力来源其跨越千年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底蕴结晶。古诗词融入互联网,真正实现了“走入寻常百姓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风采。但同时也要避免对古诗词无意义的“调侃”,真正优秀的文化创新,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而不是盲目追求流量。

要实现这种平衡,离不开创作者和传播平台的共同努力。内容创作者既要深刻理解诗词意义,尊重诗词的原意,也要注意创意的合理性,避免过渡娱乐化甚至低俗化。在创作过程中,要始终明确自己的边界,追求质量而非纯粹的流量。同时,互联网平台也要担负起审核与引导的责任,加强监督排查,明确审核制度,限制不当内容的传播,为高质量的传统文化再创作提供给更多被看见的机会。

古诗词的融合创新是时代的必然现象,也是文化传承不可忽视的力量。虽然每个人都不一定是文人墨客,但人人都是知识的接收者。我们不应该对这种融合风潮“一刀切”,认为所有的改编都是对古诗词的不尊重,更不应该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如何在传承创新中找到平衡,是每一个文化传播者的时代命题。这不仅是对古诗词的尊重,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珍视。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代珍强(中国传媒大学)

责编:廖逢倩

【责任编辑: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