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系列报道 医护人员精心救治54天 胎龄26周“巴掌宝宝”成功闯过重重生死关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4日08:18 来源: 十堰晚报

■记者 唐晓玮

在市妇幼保健院,一名胎龄26周、出生体重仅900克的“巴掌宝宝”接连闯过生死难关,在医护人员54天的精心救治下,长到如今的1570克,各项生命体征全都达标,创造了生命奇迹。

胎膜早破,宝宝提前近4个月出生

37岁的李女士(化姓)自怀二宝开始就遭遇重重困难,由于激素水平失控,她从孕期就开始服用黄体酮保胎。一次产检发现,胎儿足内翻。谁料,更大的危机正悄然逼近。

10月8日,李女士突然感觉肚子不舒服,下身有些分泌物,她迅速上床躺好想缓缓,毕竟孕期只有6个多月,她也一直在保胎中,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胎膜早破,腹中宝宝情况危急。

10月9日凌晨1时许,李女士腹部剧痛如汹涌浪潮袭来,这是宝宝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可直至6时许,她才赶到市妇幼保健院。

“感觉肚子里的胎儿往下坠,有种要生出来的感觉。”这时,阵痛和宫缩都来了,情况已不由李女士控制。

“破水超过18小时,感染几率飙升,孩子危在旦夕!”得知产科有早产儿即将出生,该院儿科迅速反应,抽调技术骨干,成立抢救团队,制订抢救方案,提前备好暖箱、无创呼吸机、氧气机、心电监护仪,预热保温辐射台。大家各负其责,分工合作,争分夺秒抢救这个小生命。

很快,李女士剖腹产下宝宝,她甚至没来得及看上一眼,提前近4个月出生的宝宝就被转送到新生儿救治中心。

命悬一线,接连闯关创造生命奇迹

宝宝呱呱坠地,危险接踵而至。

26周零5天出生,体重仅900克,大腿如成人手指般粗细,身体各个器官都尚未发育完整,全身皮肤青紫,胸脯毫无动静,唯有那微弱得近乎难以察觉的心跳在顽强挣扎。

呼吸是宝宝遇到的第一道难关。刚出生就有明显的呼吸窘迫症,抢救团队立即气管插管建立呼吸通路,给予呼吸机通气吸氧、肺内注入促肺复张药物、心电监护、经脐动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道、温箱保温等一系列的抢救,宝宝身上的青紫逐渐减轻,呼吸也逐渐趋于平稳。

初步抢救成功后,医护人员不敢有一丝松懈。进入保温箱阶段,护士们日夜无休守护,不放过宝宝身体一丝细微变化。

坚持到第8天,顺利拔除气管导管,呼吸机撤换为无创模式。

抢救工作除了关注呼吸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也是早产儿抢救的一道难关。从最初仅靠胃管注入0.5毫升奶液起步,医护人员逐步调整喂养方案,喝奶量从1毫升逐渐变成2毫升、3毫升……出生初期,肠内这些微量的供给完全不能满足宝宝的基本能量需求,必须建立静脉通路保障营养供能。但早产宝宝的血管细如牛毛,外周血管条件非常差,为了满足提供高能量高渗透压的需求,护理团队经脐带残端的血管置入了静脉导管抵达经心脏处,为宝宝的静脉营养及治疗开通了绿色通道。

如今,宝宝一顿已能稳稳吃下33毫升奶液,每一次吞咽,都是在向危险挥出有力的“反击拳”。

专业与爱,为宝宝筑牢生命防线

“胎龄28周以下的早产儿称为极早早产儿,在十年前又被称为无生机儿。当时的医学界普遍认为,28周之前出生的宝宝存活率非常低,即使救活,很大几率也会有严重的并发症。而这个宝宝体重低于1000克,是超低体重儿。”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黄梅介绍,对这个宝宝的抢救就是与死神对抗,保温关、呼吸关、循环关、感染关、神经保护关、静脉营养关、喂养关、贫血关、黄疸关、内分泌代谢关、听力视力关等,关关都是“鬼门关”。

为了挽救宝宝的生命,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派出护理骨干组成“一对一特护团队”,主任高频巡检,护士精心护航,用专业与爱心为宝宝筑牢生命防线。

历经54天的救治,宝宝身上的各种管路早已拔除,体重也增至1570克,各项生命体征全都达标,在保温箱里茁壮成长,静静等候投入妈妈温暖的怀抱。

“即使在宫内,在没有任何疾病的情况下,他还需要再发育3个半月才能出生。而现在在宫外,我们在其心肺等器官不好的情况下,完成了边治病边增重,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强营养,促进宝宝健康成长。”黄梅表示,早产儿属于高危儿群体,像这种超早产超未成熟儿,死亡率极高。但近年来,随着新生儿急救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类群体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及时干预,定期随诊,许多早产儿都可以健康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