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偶里乡格溪村,见证了一场特殊的教育活动。慢流岛文化客厅主理人董早老师,带着“故土新芽”乡村教育计划,为12名留守儿童开启了一扇通往文学与梦想的窗户。
格溪村,一个深藏于群山之中的典型贫困村落,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村子里的留守儿童,年龄跨度从7岁至11岁不等,孩子们的童年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缺少亲情的陪伴,而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也让孩子们的学习成长环境充满着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现实,董早老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这里的孩子带来改变和希望。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对于为什么要到乡村里去做教育这个问题,董早老师常用谢尔·希尔弗斯坦《阁楼上的光》这句诗作为回答。而董早老师与乡村的结缘,更是一段充满温情与奉献的故事。
董早老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作为一位深耕新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研究和文化传播。早在2021年,董早老师就在线上发起了《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微课项目,带领香港和内地的学生进行诗歌学习活动。一个偶然的机会,董早老师在一次乡村调研活动中,看到村子里孩子的世界只有短视频,这与城市孩子享受到的最优秀的师资和最好的教育资源形成强烈的对比。能为乡村的孩子做什么?成为董早老师心中一直无法释怀的问题。
随后的几年,董早老师陆续参与到多个乡村振兴公益项目中,但具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推动、去改变乡村孩子的教育现状,董早老师不断地探寻着合适的路径和载体。时隔3年,董早老师通过个人工作室发起了“故土新芽”乡村教育计划,旨在经由诗歌这一写作的形式,帮助乡村的孩子们书写对家园和故土的情感,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同时也在他们心中撒播下文学的种子。
故土新芽,蕴含着对乡村未来的美好期许与深情寄托。“故土”意指孩子们生长的乡村大地,是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的根源;“新芽”则象征着孩子们如同初生的枝芽,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代表着乡村文化与教育的希望之光。一个又一个生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最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力量。
“故土新芽”计划能够在格溪村开展,源自于董早老师两年前参加的一次研学活动。当董早老师了解到格溪村的情况后,当即决定要再回这个村子为孩子们做些事情。2024年暑假,董早带着“故土新芽”计划,踏上了前往格溪村的路途。和城市里的孩子不同,在格溪村,董早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条件匮乏,渴望知识、渴望关爱的留守儿童。“这里孩子们甚至没有一本能看的书”“但教育如此重要,美如此重要”……董早老师深知,文学教育和审美启蒙对于这些孩子的重要性,而诗歌是最能打开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
为了落地该计划,董早老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除了要克服交通不便、平衡日常工作的困难,还要面对孩子们参差不齐的文化基础和情感需求。然而,她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也从不认为“硬件”会成学习的阻碍。“真实的学习永远发生在窗外,广大的世界才是我们的教材。”这是董早老师一再强调的教育宗旨,她还通过在国际学校里最常运用的PBL项目制学习方式,耐心地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感受自我,鼓励他们用最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从不会写、不敢写,到能写、爱写,这是真正的教育才能绽放出的丰硕果实。“孩子们的诗句,像天上的星子”,董早老师用这样诗意的语言形容着孩子的作品。而在孩子们的口中,她也被亲切的称为“早早姐姐”。当董早老师离开村子时,孩子们还纷纷写下小纸条表达对董早老师的不舍和感激。
“故土新芽”教育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为乡村留守儿童带来了文化的甘露与心灵的滋养,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属于教育和文学的诗意表达。董早老师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也让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希望之花。在和孩子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董早老师还利用自己的教育学心理学背景,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
董早老师的“故土新芽”计划,与其说是一次文化的传播与教育的启蒙,不如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情感的共鸣。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也描摹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故土新芽”计划的启动,让人看到了90后年轻力量在乡村振兴路上的生动实践,更让人看到了只有爱和教育的力量,方能催生乡村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董早老师和乡村的孩子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