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滚动播报

汤俭民说香米②丨学蚂蚁啃骨头 破解种源“香”的难题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0日12:06 来源: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杨卓玉 付逸飞 通讯员 刘宏胜)头戴草帽,肩挎背包,脚蹬自行车或骑着摩托车,驮着种子袋……伴随一阵“叮零零”“叮零零”声响,孝南区香稻科研中心首席专家汤俭民这位“老农”又出发去香稻种植基地了。

12.png.png

汤俭民正在稻田里查看稻穗。

从省劳模、省优秀共产党员,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国务院津贴专家,汤俭民的身影始终穿梭在田间地头,细心观察着每一株稻苗的生长,记录每一份数据,为的是让孝感这片土地上的稻米更加芳香,让农民的汗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获。

15.png.png

9b5f2c488e6fc2af9d2744fff01491c.jpg.jpg

孝感香稻。

上个世纪80年代,孝南区作为水稻主产区,却长期面临品种老化,稻谷品质堪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增产增收。

汤俭民说,有一次,他出差到云南,在一家粮食批发市场的门口,看到一块告示牌,上面赫然写着:“好消息!今日无鄂米!”七个字,字字千钧,狠狠地砸在汤俭民的心上。

再加上,当年粮食大丰收了,却因为品质差卖不掉,母亲就跟他提出:能否弄一点“好吃、好卖、好种”的优质种子。于是,年轻的汤俭民暗下决心要改善孝感稻米品质,要让广大消费者喜欢吃孝感米、湖北米,让“孝感稻米香天下”。

14.png.png

汤俭民在办公室及时整理数据资料。

汤俭民介绍,当时,从国内外引进了不少香稻品种,但不适宜孝感的气候,导致产量很低。所以就决定自己研究稻谷、自己干。但培育香稻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且比培育普通稻更难的点在于如何保留稻米的香味。

469e23110bf4ca6b05741acb4b205bf.jpg.jpg

576d84d8e62db4747e9f11cf40d39ab.jpg.jpg

实验培育的香稻品种。

“从事育种事业45年来,自己这只‘蚂蚁’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汤俭民说,作为一个中专生,虽然学历不高,知识也不深,但可以虚心学习,不懂的地方请教专家、请教内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袁隆平院士,将他培育水稻的知识,灵活运用到香型杂交水稻的育种上,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断学习、查阅资料、反复实验,破解种源“香”的难题。

19.jpg.jpg

汤俭民在田地里吃饭。

就这样,他几乎每天都在为优质香稻种子忙碌着。夏天,他在三四十摄氏度高温的稻田里,为几百对稻穗完成杂交授粉;秋收后,他用手剥开10万余粒谷子,一粒一粒地仔细品尝筛选;冬天,他就怀揣种子冬渡海南耕播……每年8本工作笔记,海南3本、孝感5本,详细地记下了每一粒种子从播种、插秧、抽穗到采收的全过程。

18.jpg.jpg

汤俭民虚心向专家请教。

17.jpg.jpg

与袁隆平院士的合影。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汤俭民带领团队先后培育出31个香型水稻新品种,其中广两优香66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予以推广;红糯优1号为代表的籼糯成为湖北糯稻的代表和特色。

鄂香2号、鄂晚17等香型水稻品种,因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生育期适宜、适合本地气候环境,成为孝感水稻种植的当家品种,孝感香米已形成早中晚配套、籼粳糯全香型品种格局。

【责任编辑:左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