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税浪 通讯员贺兵、孙云逸)12月10日晚,由恩施州委统战部、州委宣传部、州民宗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 奋进恩施”统战文化故事展演举行,各县市、州内各所高校和相关单位、企业的建设者以文艺形式讲述奋进故事。
展演现场。
活动在《爱我中华》歌舞表演中盛大开幕,唱出了恩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与崇敬之情,也奏响了本次统战文化故事展演的激昂序曲。歌舞、演讲、戏曲、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轮番上演,讲述统战故事、恩施故事、中国故事,共同书写家国情怀。
歌舞表演《爱我中华》。
腊月除夕过大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鹤峰土家人却一直保留着提前过年,也就是过赶年的习惯。原来,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猖獗,军情十万火急。容美土司接到朝廷征调令,要求即刻出征抗倭。恰逢年关将近,于是,容美土司决定提前过年,让即将离家出征、披挂上阵的土家男儿过完年再走。土家男儿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朝廷赐“东南第一功”,并评价“容美精兵悍甲诸部,万里从征,朝气正锐”。南剧《东南第一功》反映了鹤峰容美土司田世爵父子和土家男儿无惧无畏、抵御外辱的民族精神。
南剧《东南第一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抗日战争时期,恩施是拱卫陪都门户,也是湖北省战时省会、第六战区指挥中心和抗战中枢。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恩施地区十万男儿拿枪走上抗日战场,出动民夫60多万人、民工110万人次全力支持抗日。话剧《家·国》带观众走进抗日战火中的恩施,赖氏家族无偿支持抗战,感受恩施人民在国家大事面前的力量与担当,理解家与国的深刻内涵。
话剧《家·国》。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恩施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贺龙、任弼时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恩施转战八年之久。在此期间,恩施儿女踊跃参加革命,鹤峰全县6万人中就有2.5万人参加革命,80%的成年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情景剧《门口在过兵》讲述了在鹤峰杜家村,贺龙率领的红军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深夜悄然行军赶往县城,当地百姓自发点灯送行的故事,重温了革命时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情景剧《门口在过兵》。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为完成这一世纪工程,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130万移民挥别故土、远赴他乡。情景讲述《出峡入峡,他乡故乡》通过一名导游对三峡移民壮丽迁徙的深情回望,回顾了5万巴东儿女“舍小家、为国家”,奉献三峡、同心筑梦的故事。
情景讲述《出峡入峡,他乡故乡》。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情景剧《共同语 共同体》,以湖北民族大学在各族学子中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故事,通过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让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共同性。
情景剧《共同语 共同体》。
恩施,是29个民族和谐共生之地。在这里,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封写回新疆的家书》讲述了新疆兄弟吾斯曼一家在恩施生活工作的故事,反映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情景讲述《一封写回新疆的家书》。
歌舞剧《为了那片光》将时针拨回到2020年7月15日至17日,当时,恩施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州城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城区供电设施严重受损,4.6万户居民遭遇停电,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抗灾保电战役即刻打响。广大党员干部和电力尖兵闻令而动,尽锐出击,连续奋战7个昼夜,终于让州城再现万家灯火。
歌舞剧《为了那片光》。
最后,活动在全体人员满怀深情的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中圆满落幕。
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近年来,恩施州深入挖掘统战文化资源,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赋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推动新时代恩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