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舆情分析师 郑欣怡
近期,媒体曝光“网红涌进联合国打造人设”引起关注,曾掀起“王子的小王妃”热潮的账号,也突然集体删视频退网。随着此番舆情热度高涨,许多网民穿梭在不同的“联合国开会打造人设”视频评论区,打假刻意经营精英人设的网红,嘲笑溢出屏幕的优越感。但与此同时,一些真实分享在联合国工作实习经历的普通人也遭到波及,甚至被质疑为“联合国假名媛”。
此次“网红涌进联合国打造人设”事件中,“名媛”的提及频次较高,成为热词。部分网民将“网红涌进联合国打造人设”概括为“联合国名媛风”,该类网红被称为“联媛”;还有部分网民关联近年来“佛媛”“病媛”等热词,表示网红“媛媛不断”。但也有部分媒体在刊发报道时,仅将该现象客观表述为“伪精英”“戏精”等。
事实上,打造精英人设的网红男女皆有,若简单地用“X媛”来概括,可能会误导舆论对该类网红性别的认知,更会进一步强化“媛”字的负面标签。
不可否认,部分网红为博流量,确实试图打造矫揉造作、低俗擦边的账号形象。但被贴上“x媛”标签,以及因“媛”字污名化而受到影响的,更多是无辜女性。就在今年9月,西南大学附近一家取自店主名字的“校媛·麻辣烫”招牌引发争议,发帖者质疑“老板不会觉得自己的店名取得很幽默吧”。当事女店主被网暴,但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媛”被污名化是事实,但不会因为舆论更改店名,希望“媛”字回归本身的美好寓意。
标签化概述固然能迅速抓住受众眼球,可若舆论场中大量发言者都片面使用“联媛”一词指代,无疑于强化了大众对“X媛”的刻板形象。对于“联合国媛”这个标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认为,这个词语过分简化并性别化了当前的问题,可能会造成无目标的群体性扫射。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批判“伪精英”的风潮席卷各大社交平台,舆论走偏,“联媛”的标签不只用于“联合国开会”的网红们,而是被泛化贴在了一群真有联合国工作经验的普通人身上。
据新京报报道,小红书多位博主称自己有在联合国演讲或工作的真实经历,但没想到因分享“高光时刻”而遭遇网暴。12月5日有一名博主发布信息称,已因被营销号造谣而报警。据“Vista看天下”发文,在联合国实习的网民“Latour”表示,她受到的攻击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下判断说她在作假的;另一种是即便知道她真的在做着相关工作,也要拼命打压、说这份工作毫无意义。他们分享的不过是真实日常工作,却意外被卷入舆论漩涡。
近两年,“活人感”逐渐成为互联网新风向。一些不矫情、接地气、真实鲜活的明星被称为“内娱活人”,网民也乐得看到普通人分享日常。有数据显示,小红书平台上,2024 年以“活人感、生命力”为代表的内容,种草笔记数、预估互动量同比增长340%。
受年轻人追捧的“活人感”,不仅是对自由和松弛的追求,更是坚持人与人之间具体、多元、真实的表达和讨论。前述网民“@Latour”在联合国全球传播处工作,经常反复打磨新闻标题、想着怎么才能减少争议,甚至走在路上突然停下来写稿。她从本科开始就申请联合国实习,研究生才成功入选,亲身经历是其发帖的原初动力。
那些处理联合国具体事务的工作人员,在社交平台上记录没有那么光鲜的工作,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是他们与素未谋面的网络邻居无私地分享经验,也是他们可贵的真实感。这些真实经历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联合国,还能为中国大学生参加联合国青年计划、提高国际视野、对外交流学习提供方向和参考路径,帮助国内青年深入体验国际组织的工作氛围。
但在此次无差别攻击“伪精英”的打假风暴中,参与者不论内容真假,全都一棒子打死。若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不仅是对当事人身心的持续伤害,还可能带来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普通网民因担心被贴上负面标签、莫名被网暴而在互联网“闭麦”,夸大事实、渲染优秀的帖文却甚嚣尘上。
对于每一位在互联网“冲浪”的个体来说,保护网络邻居的分享欲和“活人感”,就是保护自己无负担记录生活的权利。拒绝隔着屏幕贴标签、沿着网线释放恶意,主动思考、理性分享、抵制网暴才能让被污名化的汉字回归本意,才能让互联网成为促进交流、分享知识、增进理解的平台,而不是负面情绪和极端冲突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