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俊马桂滨通讯员 肖雾涵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回看2024这一年,在十堰广袤大地上,一亩亩高标准农田孕育“丰”景,一个个特色产业火热“出圈”,一场场“农字号”展会火爆引流,一座座村庄蝶变升级,一张张笑脸幸福绽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越绘越精彩。
扛牢新时期“三农”工作使命,做好“答卷人”。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扎实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守牢“底线”
稳产保供有力有效
农业之稳,乃全局之稳;粮食之安,乃国家之安。
2024年,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产保供的态势持续向好。通过优化增产措施,建立市县专家巡回指导机制,强化田间管理,加大优良品种及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加强与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协同合作,及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挑战,确保农业生产平稳运行。同时,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国智能农机创新与应用研讨会在我市召开,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9.81%。顺利培育20家“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其中3家入选首批湖北省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彰显了农业现代化强劲动力。
守好“米袋子”“菜篮子”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去年,我市持续深化“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安全可靠。截至去年底,预计蔬菜播种面积达140.5万亩、食用菌制棒2.8亿棒,总产量达213.5万吨。猪、牛、羊、禽分别出栏166万头、7万头、91.3万只、3771万羽,禽蛋产量8.2万吨,水产品产量5.67万吨,同比增长5.29%,增幅位居全省首位。在2022-2023年度全省“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我市荣获优秀等次。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成效显著,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重点做好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落实“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政策,积极开展产业就业帮扶行动,常态化监测经营性帮扶资产项目,支持脱贫人口发展生产、稳岗就业。此外,发挥衔接项目支撑作用,加大问题整改力度,深化驻村帮扶和定点帮扶工作,推进开展省内区域协作与消费帮扶活动,有效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收入增长。在2023年度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检查中,我市综合评价再次获得“好”等次,实现“九连好”佳绩。
搭建桥梁
特色农产品出圈出彩
一库清水连京堰,携手合作谱新篇。去年10月15日至20日,以“堰水润京华优品进万家”为主题的京堰对口协作十周年专题展暨水源地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在北京举行。我市126家农特产品企业以“展+会”联动的模式现场推介优质产品,成功签约项目14个,签约金额43.9亿元;签订销售订单金额达17.28亿元。
一次跨越山海的奔赴,一场携手共赢的盛宴。去年11月27日,我市组织22家绿色农产品企业携80余款名特优农产品,在深圳市举办湖北十堰-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旅游链对接大会绿色农产品贸易对接活动,达成合作项目12个,现场签约8个,签约金额达2.64亿元,丹江鲌、橄榄油、茶叶、香菇、木耳等一批十堰农特产品“入湾出海”。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我市土特产品成功“圈粉”的背后,正是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创新实践的成果。
我市是农业特色资源大市,绿色生态农特产品种类繁多。近年来,为让本地优质土特产品“叫卖全国、叫响全国”,我市抢抓对口协作契机,依托本地丰富农文旅资源和北京、大湾区广阔消费市场,全力搭好桥梁,推动农特产品出“山”入“海”,实现互利共赢。2024年以举办系列展会为依托,全市农特产品“出市、北上、东进、南下”局面打开,其中绿色农产品在京销售总额达75亿元,创历史新高。
盘活绿色农特产品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建强健全农业产业链是支撑。我市充分发挥山区特色产业优势,围绕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水果、木本油料、黄酒、设施渔业等重点产业链,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按照“一链一长、一链一策、一链一专班”工作机制,加大资本、资源、项目、人才、技术投入,加速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赋能农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全市围绕打造绿色农产品输出地,2024年预计实现绿色食品饮料产业产值898.5亿元,同比增长18.22%;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52亿元,增速全省第一。生态低碳茶叶整建制试点扎实推进,竹山县、竹溪县入选“全国茶叶重点县”,羊肚菌、黄酒、油橄榄、设施渔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4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2家。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297个,认证数量居全省第一,超过前十年总和。健全产业联农带农益农机制,35.7万农户在特色产业链上实现稳定增收。此外,5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获批建设。
塑形铸魂
和美乡村可感可及
答好乡村振兴“必答题”,既需要“产值”,也需要“颜值”。
宽阔的通村路一尘不染,蜿蜒的仙河湾沿岸绿意不减,农田里生机盎然,造型别致的村舍民宿串联成画……时下,走进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田园村居充满诗情画意。
“村庄的变化,离不开村民共同参与。如今,村民学会干湿分类法,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主动将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垃圾中心再分成四类进行处理,村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提及村庄的变化,沙沟村党支部书记卢从信说。
昔日的沙沟村山水虽美,但卫生环境差。为建设美丽家园,村干部集思广益召开院落会问计于民,确定施行“垃圾分类”,投入资金近20万元新建堆肥房,为350户村民购买了近800个垃圾桶,以农户包保、自主管护、积分监督为原则,确保垃圾分类责任到人、监管到位。
群策群力下,沙沟村村容村貌大变样,昔日田园变成“诗和远方”,仙河湾成功创建国家 AAA级旅游景区,沙沟村成为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红利。
在十堰,因农村环境整治而蝶变升级、华丽转型的村庄很多。2024年,我市围绕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多点发力推进基础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户厕12754户,完成污水治理管控村170个、垃圾分类达标村402个,新建农村公用充电桩1116个,提档升级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网点886个,建成农村生态公墓50处,新增农村照明路灯1100盏;房县荣获2023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一系列经验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被新华社专题报道。
期间,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以流域为单元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环水有机农业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农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坚决守好一库碧水打造生态价值高地》为题进行专题宣传。
乡村之美,美在人居环境,也美在乡风民风。如今,行走在十堰各地,理论宣讲深入人心、文艺精品好戏连台、文明新风蔚然成风、移风易俗深入人心……这是我市深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向好向上、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澎湃动能。截至去年底,预计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20.92亿元,同比增长4%;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6:1,同比增长11%,农业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市农业农村局将以更大的作为、更实的举措、更丰硕的成果,为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发展格局、助力十堰加快建设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贡献“三农”力量。
青山环绕下的竹山县擂鼓镇擂鼓村。通讯员王俊摄
京堰对口协作十周年专题展暨水源地绿色农产品博览会项目签约仪式。记者张启国摄
智慧农机助力粮食丰收。
竹山县圣水茶叶基地。
丹江口市奔富设施渔业基地。
房县黄酒文化月暨黄酒产业推进会。记者刘成臣摄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