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田城 通讯员 罗奇、庆雪萌)在冲击全国高新区50强的赛道上,过去一年,咸宁高新区“拼得凶”。记者1月14日获悉,去年前三季度,该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高居咸宁第一。
作为地区经济建设主战场、高质量发展主阵地,一年来,该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浓墨重彩,写好世界级“水文章”
2024年7月,中国红牛湖北生产基地第200亿罐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在咸宁高新区下线。
该生产基地由华彬集团投资建设,与咸宁高新区同频共振:
2006年7月,高新区成立之初项目投产,第1罐红牛饮料下线;2017年9月,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半年后,第100亿罐红牛饮料下线;2024年,华彬集团继续投资1.3亿元开建桂花深加工生产基地。
在咸宁高新区金桂路、贺胜路交会处,一座现代化大型厂房拔地而起。紧邻厂房的是生态景观,悬空步道连接工厂与游园。
蓬勃发展的咸宁高新区。 通讯员 供图
这是元气森林咸宁工厂。
短短几年,元气森林已在咸宁成立两家公司——元气森林(湖北)饮料有限公司和元卓(咸宁)包装有限公司,总投资逾12亿元,年产值近8亿元。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水,是咸宁高新区的核心产业,更是该区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助推饮料产业拔节生长,浓墨重彩书写好“水文章”,咸宁高新区全年精彩,实现了2024年的完美收官。
红牛、奥瑞金、今麦郎、元气森林、安利……在该区丰富的水资源和绿色生态环境加持下,该区集聚饮料品牌400多个,年产饮料超过70亿罐,产业链规上企业31家,2023年营收148亿元,世界级饮料生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老树开花”
根据湖北省经信厅发布关于2024年度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评审结果公示,咸宁高新区6家企业上榜。
截至目前,咸宁市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共有16家,咸宁高新区占据半壁江山。
企业工业设计能力得到省经信厅高度认可,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咸宁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未动摇,将带动更多企业重视工业设计、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高新区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伴随着研发深入,传统产业在细分赛道中,不断绽放出新的花朵。
以湖北三环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为例,在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团队帮助下,该公司攻克了汽车转向器“异响问题”,在新赛道“遥遥领先”。
创新驱动成为该区的“新质生产力”之一。 通讯员 供图
“下一步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公司现有新能源配套份额15%,技术难点攻关之后,我们有信心突破40%。”该公司负责人说。
金士达医疗(咸宁)有限公司之前主要生产医用敷料产品,出口欧美、中东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疫情期间,金士达大量生产口罩和防护服,迎来爆发式发展。疫情之后,一次性口罩、防护服等需求回归常态。金士达果断转型,核心产品从“医用”转向“日用”,新品牌“蓬松生活”强势崛起,已摆脱“口罩依赖”。
近年来,咸宁高新区依托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和智能化改造,赋能传统产业释放新质生产力。
以南玻玻璃、金田轮胎等企业为例,通过突破行业发展瓶颈,一大批企业迎来了新一轮产值增长。
超前布局,深度融合频出“实招”
只有与世界接轨,世界才会出现。2024年,咸宁高新区党工委聚焦融合发展,聚焦前瞻性产业,频出“实招”,深度推动该区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2024年初,咸宁高新区通宇卫星通信产业园项目开工。
“通宇通讯在卫星产业链前端有成熟的产品、稳定的订单,争取早日投产、早日见效。”该企业副总裁周松说。这个项目,主要建设卫星通信、毫米波、包装及相关配套产业链。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0亿元。
11月15日,咸宁第七届“南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落幕,武汉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臣带领的项目团队获得二等奖,与咸宁高新区现场签订意向落户协议。
近年来,咸宁高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频出新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了科技成果“孵化器”。先后引进启迪之星、光谷南科技城,2家孵化器成功跻身“国家级”,实现咸宁“国”字号孵化器“零”的突破。另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相关在孵企业176家。
咸宁高新区诞生越来越多的“第一”。 通讯员 供图
打造了产业赋能“加速器”。每年列入预算3000万元,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食品饮料、新材料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部实体化运营。近两年,湖北香城智能机电研究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服务200余次,解决技术难题109个,开发新产品37项。
打造了集群发展“稳定器”。先后成立五大产业联盟,支持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建成省级科研平台32家,智能机电、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两大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2023年7月,咸宁设在光谷的离岸科创园开园运营,以“科创飞地”形式,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创新创业。
依托离岸科创园,咸宁高新区累计吸引24个科技型项目入驻,前瞻布局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新赛道,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爱商护商,优化营商环境“很给力”
2024年,在优化营商环境赛道,咸宁高新区一如既往地“拼”“抢”,“无事不扰,有呼必应”,尊商、重商、爱商、护商,营商环境评价稳居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梯队。
问需于企,既有线上诉求反映渠道,又有线下网格化联系,“早茶汇”“企业会客厅”现场解决企业诉求,全程跟踪督办。
2024年,收集涉企问题147个,解决问题142个,办结率96.6%。
问政于企,架设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沟通互动的“新桥梁”。去年,咸宁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全员帮代办服务体系,把“办公桌”搬进项目工地、厂房车间。
问计于企,开拓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路径”。该区多管齐下、横纵发力、纵深推进,一个个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一个个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硬举措”要“做硬”,“软环境”更要“做实”。
“企业专员”上门为企业服务。 通讯员 供图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一年来,该区持续实施“5111人才强区计划”,近三年引进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1名、博士300余名,创新实施“科技副总”“院士专家咸宁行”“博士服务团”等人才引进措施,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资金,是发展的源头之水。以湖北宝仕康药业有限公司为例,去年11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咸宁分行向这家公司发放200万元“园区联合贷”,这是通过省金融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线上撮合,成功放款的首个融资案例,解决发展燃眉之急。
政策,是发展的稳定保障。2024年8月,咸宁高新区发布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奖补实施细则,催生了一批“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驼鹿”“科创新物种”企业,所有奖励实现“秒到账”。
服务,是发展的贴心“输出”。2024年,该区服务首重“快”。在审批上,大力推行“先建后验”“验收即登记”“水电气网八联办”等一站式服务,1个工作日核发所需证照,4个工作日完成项目验收,让企业办事更舒心。
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免申即享”“应享尽享”机制,奖补资金3个工作日直达企业账户。企业家拿起手机即可匹配适用政策、享受“定制服务”、得到最多优惠,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咸宁高新区每年拿出可用财力70%以上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新品研发和人才引进。建立从产品研发、工艺流程到知识产权、运输物流等‘一站式’服务体系,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在今年3月湖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咸宁高新区主要负责人介绍优化营商环境主要做法时说。
开窗放入大江来。2025年,咸宁高新区保持冲锋之姿,大步流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