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制:付逸飞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杨卓玉、付逸飞 通讯员程爱华、聂杰杰)吉蛇携福至,人间春意浓。春节前夕,走进云梦这座风光旖旎的田园城市,大街小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人群比肩接踵,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交织在一起,奏响小城的岁岁欢歌。
但,热闹的又何止街巷?云梦县博物馆亦是人潮拥挤,游人如织。
博物馆入口处,游客排队参与活动。图源:云梦县融媒体中心
在博物馆入口处,长长的队伍如同一条灵动蜿蜒的瑞蛇,有序地向前延伸。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简”述云梦,以“牍”读懂中国。
“博物馆里有许多国宝级文物,尤其是秦简,上面一笔一划记录着秦朝的各种事儿,从法律条文到老百姓过日子,就像把千年前的生活摊开在现代人的眼前。我为家乡能拥有如此珍贵的历史瑰宝感到骄傲。”刚从外地回家过年的黄大哥说。
云梦县博物馆。图源:云梦县融媒体中心
云梦县博物馆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县级博物馆,也是湖北省博物馆首个地方分馆、国家二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9件。2022年11月,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024年8月,云梦县博物馆被认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中华第一律——秦律。付逸飞 摄
1975年12月,云梦睡虎地秦墓被几名民工挖排水渠时偶然发现,经考古团队勘探发掘,先后出土秦至汉初简牍3000余枚,其中就有中华第一律——秦律,中国第一封家书——黑夫木牍。2021年9月23日,在云梦县距离睡虎地秦墓以西约3000米的郑家湖墓地,再现惊世简牍类文物——中华第一长文觚——郑家湖木觚。
中国第一封家书——黑夫木牍。杨卓玉 摄
中华第一长文觚——郑家湖木觚。杨卓玉 摄
睡虎地秦简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等十个方面内容,涉及当时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法律文书共有611支,占全部竹简的一半以上,在我国乃至世界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秦律条文及其解释、成例等方面看,不少内容与今天的理念相符。”云梦县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毛洪波介绍,如秦简中的《置吏律》《传食律》有传承至今的官员调任后不能带下属、公务接待设定标准的规定;《法律答问》甚至还有秦律关于“见义勇为”的强制性要求等,也是现代法治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游客参观、拍摄秦简。付逸飞 摄
近年来,云梦县充分发挥县博物馆全国法治教育基地作用,按照“全员当好讲解员”要求,做好“博物馆+”文章,挖掘秦简中的“法治故事”,推进秦简法文化创造性转化,古为今用,增强普法实效;推进“校地合作”,积极与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法学院对接,建立校地合作机制,借助“外脑”力量,加强睡虎地秦简法文化研究阐释,举办学术年会、研学实践活动,切实把秦简法文化所蕴含的当代价值融入全面依法治国具体实践,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法治云梦建设实践样本。
同时,云梦利用数字化技术,增加AR、文物互动屏等科技元素,引入数字人“喜”,给游客科普简牍故事,提高互动体验感,让游人更直观地感受简牍文化的魅力;精心编排情景剧《一封家书》,从剧本打磨到角色挑选,再到反复排练,演职人员全心投入,生动展现历史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再现“中国最早的家书实物”木牍家书的故事。
情景剧《一封家书》剧照。杨卓玉 摄
2024年12月18日,中共云梦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云梦县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建设中华简牍文化名县的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梦篇章。
毛洪波说,今后,将着力提升睡虎地秦简原址纪念园功能,连片建设简牍文化园区,发挥其集遗址复原、文化展示、交流传承等于一体的基地作用;推动睡虎地社区争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培育“金牌调解员”,做“法律明白人”,将传承秦简法文化具体化。同时,擦亮“睡虎地法治大讲堂”品牌,开展“上云梦·探法源”活动,努力把云梦打造成为“法的教学基地、法的研究基地、法的景仰圣地”,打响“简牍之乡、秦律圣地、法治云梦”靓丽名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