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滚动播报

新春走基层 文化看传承丨膏之都 盐之海 匠心雕塑蒲阳新韵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08日17:54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摄制:李好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菲、李好 通讯员李梦婷、刘佳文)“哟—嚯—哟嚯嘿!哟—嚯—哟嚯嘿……”伴随着浑厚嘹亮的男声有节奏地唱起号子,膏矿工人们整齐用力的劳作场景仿若浮现眼前。

反映采矿工人劳作的铜像。通讯员 供图

应城石膏、岩盐资源富集,被誉为中国的“膏都盐海”。据史记载,最早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约1522年),应城便开始了石膏矿开采,至今已有五百年多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膏盐的开采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孕育出了应城独特的膏盐文化。

膏矿号子乐谱。通讯员 供图

膏矿号子便是应城膏盐文化的一种艺术载体,是膏矿工人在繁重的采膏、运膏过程中发出的心灵呼唤。他们通过唱号子来协调动作、减轻疲劳,以此提高效率。膏矿号子作为一种传统民歌,伴随着矿工们的劳动而产生,既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传递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膏矿号子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如今已列入应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同时,我们也在保留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将号子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进行表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去了解我们的膏盐文化。”应城市文化馆馆长王剑说道。

岩层中的石膏。通讯员 供图

应城膏盐业历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支撑地方民生事业的发展,繁荣一方经济。应城石膏属亚洲纤维石膏,品质优良、质量上乘,占全国优质石膏总储量的62%以上,广泛用于建筑、建材、陶瓷模型、艺术模型、粉笔、膏塑及冶金模具,产品运销国内外。

伍柏林展示最新的石膏工艺品。记者黄菲 摄

皎皎蒲阳玉,拳拳匠人心。采用天然石膏进行手工雕刻,目前全国只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城膏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伍柏林还在坚持。“做膏雕是我热爱的事情,一旦开始雕刻就会非常投入,有时候好几天就坐在桌子前,吃饭也顾不上,直到雕出满意的样子才行。”伍柏林谈起膏雕滔滔不绝。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应城石膏销路骤然宽广,相关工艺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应城市工艺膏雕厂成立,伍佰林被任命为厂长。“最开始是做石膏枕头,市场需求很大,后来慢慢做文房四宝、工艺摆件、浮雕壁画这些类型。”伍柏林介绍,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膏雕工艺品也在不断创新,融入一些声光电技术,比如石膏香氛、石膏台灯等等产品,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伍应超正在制作石膏灯。记者黄菲 摄

伍柏林的儿子伍应超受到父亲的影响,如今也是应城膏雕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我希望把传统手工膏雕工艺和现代流行元素融合起来做一些创新,让更多人认识应城膏雕,从而了解应城膏盐文化。”伍应超谈及膏雕的未来发展说道。

应城膏塑的非遗传承人钟志平的微型膏塑作品。记者黄菲 摄

当传统手工产业受现代科技冲击而日渐凋敝,被尽可能多的人关注和了解才有传承下去的希望。膏塑也是以石膏为原料的一门手工技艺,提到膏塑,绕不开一位对“膏”充满感情的手艺人钟志平。从新河村粉笔厂的一名学徒,到如今的非遗传承代表性人物,膏塑带给她的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生的热爱痴迷。

钟志平受邀参加世妇会。通讯员 供图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钟志平接到了许多海外订单。“那时候是做各种神态动作不一样的圣诞老人、烛台、天使摆件,在西方很受欢迎。”她说,现在在设计时,会想着融入我们应城特色和东方元素,希望通过膏塑,将应城特色文化传到全国,将中国传统文化传到世界。

膏塑非遗传承公益活动。通讯员 供图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带,将应城的膏塑文化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愿望。”为了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钟志平开发了一些简易的膏塑体验产品,经常走进学校、社区、乡村开展公益活动,教孩子们了解石膏的制作和历史。

相比巧夺天工的膏雕膏塑,应城黄滩镇刘垸村的粉笔稍显几分寻常,但这里却承包了全国85%的粉笔。

刘小锋检查粉笔质量。通讯员 供图

因拥有丰富石膏资源,应城粉笔制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粉笔大王”刘小锋所在的刘垸村,制作粉笔已有70多年的历史,小小粉笔养活了几代人,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粉笔第一村”。大部分人印象中,粉笔产业已经是“夕阳产业”,刘小锋却把粉笔盘出300多种新花样,并依托电商平台,将粉笔卖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应城石膏产品走向世界。

除了石膏,应城的盐资源也十分富集。应城市是全国井矿盐主产区、中部地区最大盐业储备基地。数据显示,这里的岩盐储量达281亿吨,原盐产能600万吨每年,均居湖北省首位,“卤—盐—碱—肥”产业链总产量占湖北省60%以上。

益盐堂各类盐产品。记者黄菲 摄

“应城岩盐的开发也有200多年历史,近年来,我们努力发掘膏盐文化价值,将其融入产品开发设计和品牌塑造中,添加纯天然健康有机碘,让老百姓安心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应城盐文化的独特魅力。”应城益盐堂研发总监王丹枫介绍道,除了食用盐,公司还开发了各类盐洗护用品,均采用天然的原盐做材料。

应城石膏博物馆。通讯员 供图

膏之都,盐之海,应城的膏盐命脉创造了其膏盐文化。应城市文化馆馆长王剑说,未来应城将持续深耕文化保护与传承领域,借助石膏博物馆、非遗传承工作室等基地,采用多元化宣传手段,全方位、深层次地推广,让应城膏盐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责任编辑:左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