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政协第十届麻城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麻城市政协委员袁泉在提案中建议,立足供应链,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全力推进以菊花为龙头的中医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袁泉说,2023年以来,麻城市始终将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作为推进强县工程的有力抓手,坚持“以文养医、以医带药、以药兴产、以产惠民”原则,围绕打造“一谷三城”,全力推进以菊花为龙头的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宣传推广上,创新载体增强“渗透力”。高质量举办王叔和中医药文化周,持续推广“我艾健康”六进活动。
在能力提升上,上下联动增强“推动力”。招录中医专项人才80余人,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三乙,市人民医院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乡镇医疗机构建设示范“国医堂”8家,村卫生室“中医阁”345个。
在产业升级上,示范带动增强“影响力”。初步形成了以菊花、天麻、茯苓等大宗品种为主,栀子、艾叶、苍术等品种为辅的规模化和多样化种植规模。“麻城福白菊”品牌价值60.65亿元。规上中药材加工企业达9家,产值达到9.95亿元。北京中健数字产业有限公司已与麻城市签订总投资额112亿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预计投资10亿元启动“麻城福田菊国际产业园项目”。
与此同时,麻城市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产业规模不够。除菊花产业外,其他中药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较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二是融合发展不够。目前,麻城市中药产业主要以种植、粗加工为主,缺少精深加工企业。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全市中医药文化宣传体系不健全,节会活动影响力未充分发挥,“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氛围不浓。
为此,袁泉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做优中医药材种植。用好菊花组培实验室,推动菊花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立项,加快高产高效品种选育、扩繁。建立中药材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以福田河、黄土岗为核心区的万亩福白菊连片基地,以三河口为核心的野菊花连片基地,以三河口、龟山、木子店等东部山区乡镇为核心的天麻、茯苓连片基地。
二是做大中医药加工制造。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链龙头企业倾斜。实施中医药企业技改项目。深化与北京同仁堂、仁和、国药等大型药企对接合作,持续跟踪洽谈,推动中医药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三是做强中医药商贸流通。积极对接省级中医药供应链平台、“i黄冈”平台,推进麻城市中医药龙头企业入驻。充分利用农村交通物流“五站合一”建设通道,谋划建设现代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中药材交易中心、物流集散中心。
四是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建强中医龙头医院,争创省级中医优势学科。持续推进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中医骨干医师、西医学习中医、乡村医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各类培训活动。
五是持续弘扬中医药文化。继续开展王叔和医史文化和学术思想研究,推进麻城市人民医院王叔和主题文化公园打造,推动《脉经》申报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中医药活态传承。积极推动“我艾健康”六进的宣传及体验活动。扩大中医药社会化宣传,增加菊花、栀子花、麦冬等中药绿植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经常性举办中医药文化夜市、中医药系列赛事,在全市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六是完善中医药发展保障措施。支持明钼科技、艾合菊等龙头企业与高校开展中医药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积极对接湖北时珍实验室,引进高科技人才团队。动员麻城中医药企业积极参与黄冈市组建的李时珍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研发菊花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自动化技术,围绕福白菊早熟品种关键技术需求组织技术攻关。发挥市级国有金融投资平台公司的作用,设立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
策划:陈鹏、王焱尧
执行:陈晓辉、肖杰、高杰
记者:胡小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