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政协第十届麻城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麻城市政协委员熊镜宇在提案中建议,以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2024年以来,麻城市深入学习贯彻湖北省委、黄冈市委关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要求,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总体目标,结合本地丘陵岗地多的地貌特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协同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打造的芭茅河小流域入选省级试点5个正面典型案例之一。
与此同时,熊镜宇认为,麻城市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现代化不足。流域内有水稻、花生、芝麻、蔬菜、油茶、板栗、茶、花卉、中药材等多种农作物,但设施农业整体偏少,市场主体培育不足,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二是文旅资源利用不够。流域内历史文化、菊花文化、民俗文化挖掘不够,体验性不强,主体化研学课堂、文艺展演、文创IP开发有待加强;流域内景区布局较为分散,与孝感乡、龟峰山等景区联动不足,餐饮、住宿接待能力有限。三是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小流域治理成效以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图文宣传为主,与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融合宣传不够,治理成效在群众中的知晓率不高,系统总结提炼试点工作中的亮点成效还有待增强。
对此,熊镜宇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深化绿色理念,提升综合治理质效。锚定“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总体目标,强化“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的认识,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统筹发展与安全、发展与保护、发展与民生的“牛鼻子”工程,以改革赋能扩面提质为重点,以问题为导向,以乡村振兴为方向,以“规划统筹——综合治理——机制创新”为路径,聚力重构生产、生活、生态关系,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更好地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和美乡村建设合力。一是守好生态安全底线,以水系为脉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及道路、村庄和城镇,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镇乡村系统治理,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坚持边探索实践、边建章立制,在水质改善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联农带农富农、多元投入机制、长效管护运营等方面多做探索、多出成效。三是进一步在系统集成和小切口上着力,积极招引优质市场主体,集成各项改革要素,改善大民生。四是进一步在发动群众上着力,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既让群众参与进来,也让群众看到成果,让更多的群众从观望转为主动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挖掘特色资源,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在加快县域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上积极探索,发展具有支撑力的优势产业、根治性产业,以强县工程为抓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转变生产方式,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生产,带动农户增收;充分利用小流域内生态环境、区位优势、特色产业、红色文化、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等资源禀赋,大力实施“小流域+”,有效推进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小流域内农村居民收入和集体收入持续增长,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致富的靠山。
拓宽宣传渠道,增强“美丽经济”实效。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时代新风貌。进一步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探索打造立体化宣传平台,结合各种新媒体宣传特点和各类社会群体获取信息的偏好,综合运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媒体,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宣传,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
策划:陈鹏、王焱尧
执行:陈晓辉、肖杰、高杰
记者:胡小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