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武汉新闻

桥下空间时尚变身 武汉城投城运集团打造城市幸福新地标“桥见”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8日13:4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何婧 通讯员 孟云琨)2月13日,武汉市长江二桥汉口岸黄浦大街立交桥下空间改造项目——“桥见·学享空间”正式启用。该项目由武汉市城管委统筹、武汉城投城运集团投资实施,曾经被忽视的“灰空间”焕然一新,成为周边居民、师生和家长交口称赞的“幸福空间”。

作为武汉市优化宜居环境的重要工程和赋能城市治理的典范,“桥见·学享空间”项目不仅从民生需求出发,盘活桥下空间,更以创新的设计、多元的功能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促进城市更新,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温度与智慧。

争分夺秒:从“冰冷灰”到“暖心黄”打造城市社交新场景

据了解,项目于2024年12月正式启动,为了让市民能更快享受到空间焕新升级后的便捷与实惠,武汉城投城运集团采取“白+黑”工作模式,增派施工人员,科学安排工期,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争分夺秒、昼夜奋战。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全新打造的护学岛、停车场在2025年春季开学日如期投入使用,有效疏导了周边学校的人流和车流,保障了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有序。

走进“桥见·学享空间”,映入眼帘的是明黄色的主基调,桥墩与桥顶涂装暖色涂料,搭配红黄绿三色防滑透水步道,形成视觉上的连贯性与活力感。地面融入热干面波形图案、竞速赛道等本土元素,既呼应武汉文化,又增添趣味性。

桥下空间的艺术与功能完美融合,由饮料箱拼接的潮玩文具店、轻轨穿行主题打卡墙吸引市民驻足拍照,成为网红新地标。夜间,优化后的照明系统搭配暖光氛围灯,桥下空间宛如“城市星光走廊”,不仅提升了安全性,更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许多市民表示,这里不仅是拍照打卡的好去处,更是日常休闲的“幸福驿站”。市民王女士就是城市打卡爱好者,她将自己在打卡轻轨站的美照发到小红书上,迅速收获了上千点赞和评论。“大家都问我这是哪里拍的,说环境太出圈了!没想到桥下还能有这么时尚的地方,随手一拍就是大片,下次换套衣服,我还得再来一趟。”王女士笑着说道。

让烟火气与文艺范共生,激活城市“微幸福”。“桥见·学享空间”以“护学岛”为核心,串联停车、市集、休闲、科普等功能,形成开放共享的社区空间。项目还引入了“热干面市集”“文创手作坊”等特色点位,兼顾便民服务与文化体验。早餐车、烘焙坊、咖啡吧等摊位错落分布,家长接送孩子时可购买简餐。本地艺术家手作工坊、微型艺术展览定期开放,市民可参与DIY活动,感受城市文化脉搏。垃圾分类宣教区以趣味图文与互动装置普及环保知识,吸引亲子家庭参与实践,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市民可在咖啡吧闲聊、市集淘宝,或在“桥见书屋”静享阅读时光,让桥下空间成为邻里交往的“第三空间”。“以前接送孩子像打仗,现在不仅停车方便,还能喝杯咖啡放松一会,孩子放学后还能在塑胶场地上玩一会儿再回家,家长和孩子都开心。”家长贾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

从“安全护航”到“健康守护”,彰显城市温度。围绕师生与居民需求,项目嵌入了多项暖心服务。护学驿站配备应急医疗包、休憩座椅、图书角及360度智能监控,保障通学安全;现场常驻医护人员,学生运动受伤可第一时间处理。新建的142个智慧停车位,上下学时段家长可免费停车1小时,彻底解决以往占道拥堵难题。风雨连廊与塑胶跑道的增设,更是让市民赞不绝口。学生雨天可避雨,课后可奔跑玩耍,家长等候时亦可健身放松。这些细致入微的设计,让桥下空间真正成为市民的“幸福港湾”。

科技赋能:从“灰空间”到“金载体”打造全民科普新阵地

该项目首期开放的便民护学岛与公共停车区两大功能区,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另两个功能区仍在实施,待建成后再开放。

据介绍,后续该项目还将创新性地打造了沉浸式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智能互动装置、多媒体展示区等现代化设施,将科学探索融入日常生活。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可以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在寓教于乐中培养科学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未来,项目还将引入机器人互动、AI智能导览、VR虚拟实验室等前沿科技体验项目,构建“教育+科技+生活”三位一体的服务矩阵,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让桥下空间成为城市创新服务的试验场。长春街小学的李同学则兴奋地说:“我很期待后续的科普教育基地,希望那一天能早点到来。”

黄浦大街桥下空间的焕新,是武汉市城投城运集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对“AI湖北行动”的积极响应。通过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桥见·学享空间”项目不仅盘活了城市剩余空间,更以创新服务提升了市民幸福感。

正如市民张女士所说:“这里不仅是一个空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武汉城投城运集团用实际行动证明,城市的每一寸空间都值得被用心对待,每一处改造都能成为提升市民幸福感的“幸福密码”。2025年,武汉城投城运集团将继续推进7处桥下空间试点改造,让更多“灰空间”蝶变为“金载体”,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责任编辑:董育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