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返乡创业成为“新农人” 土家汉子向官杰带领乡亲“搞农业”“拿工资”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1日12:5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杨宝 通讯员张宏)“大家来领红包喽!新年快乐!”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八,是位于来凤县旧司镇的湖北宏蚨祥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工的日子,公司创始人向官杰正乐呵呵地给全体员工发放开工红包,并组织大家合影留念。

今年44岁的他一头干练短发,一双浓眉大眼,黝黑的脸上镌刻着时光的痕迹。一双运动鞋,一身休闲装,一米七的个子总是行色匆匆,每天穿梭在他细心呵护的“循环农业王国”。

在这鄂西大山深处的小镇,向官杰的创业梦想正在开花。谁曾想到,这么一个意气风发的土家汉子,也曾有过筚路蓝缕的闽浙谋生之路。

向官杰(左一)介绍果蔬种植技术。

勤杂工到大厂长

向官杰出生在旧司镇苦竹溪村,童年丧父、母亲精神障碍,生活的重担让他初中辍学,远赴福建打工。

在服装厂,他从勤杂工做起,白天干活,晚上钻研技术书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标记下来,第二天追着技术员请教。凭借这股不服输的韧劲儿,他一步步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厂长,也是厂里公认的“全能王”。

2008年,他带着积蓄在浙江创业,靠诚信经营站稳脚跟,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然而,2017年的一次回乡探亲,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虽然家乡通了水泥路、盖起了新楼房,但是乡亲们依然守着几亩薄田,生活并未得到质的改善。

向官杰毅然放弃浙江的事业,带着全部积蓄返乡,决心带着村民改变家乡的面貌。经过多方考察学习,他瞄准了生猪养殖产业,提出了现代化“循环农业”的破局思路。

“大老板”变“新农人”

2018年4月,湖北宏蚨祥公司正式成立。在当地政府的“店小二式”服务支持下,首个现代化养猪基地在核桃湾村落地。然而,2019年非洲猪瘟肆虐,质疑声四起。向官杰顶住压力,凭借严格的防疫措施和专家团队的支持,成功保障了基地的安全,当年出栏生猪600余头,利润超预期。

此后,公司创新引入“猪—沼—菜”循环农业模式:黑猪粪污转化为沼气发电,沼液灌溉千亩富硒菜园,菜叶残渣再制成猪饲料,形成了一条绿色闭环产业链。

2024年,依托中央福利彩票公益金等惠农项目支持,宏蚨祥获政府配套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2200亩循环农业产业园,涵盖生态黑猪、富硒蔬菜、有机柑橘、藤茶套种、绿野公园五大业态。新建了冷链库、腊肉加工厂和高标准民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养殖基地里的黑猪。

在产业园内,“1125生态种养创新模式”高效运转,即一个市场主体联结一批农户,每户种两亩地、养五头猪。村民种养有指导、销售有兜底,一批脱贫户、监测户、易迁安置户走上了养殖致富路,平均每户年增收近万元。

向官杰还在绿野公园划出“老种子保育区”,收集村民世代相传的菜种,聘请农科院专家将传统品种与有机栽培技术结合,打造出天然无农药的绿色蔬菜,既守护了“舌尖上的乡愁”,也为食品安全筑牢了根基。

“九零后”成主力军

走进向官杰的公司,总能看到一张张年轻员工的笑脸。他们以90后、00后为主,其中90后是主力军。

22岁的向美铮是公司年纪最小的员工,大学毕业后加入电商部,负责网络客户对接;23岁的张明曾在宜昌、武汉打拼,月薪仅3000元,如今在家乡工作,底薪3500元,还能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90后姚鼎从腼腆害羞的男孩成长为侃侃而谈的带货主播,每天在镜头前介绍本地黑猪肉的特色优势;陈涛从普通员工成长为电商部负责人,得益于公司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公司开工员工合影。

“能让一大批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主动回到家乡就业、创业,这点让我很自豪。”向官杰说,他深知外出打拼的不易,因此格外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在向官杰的带领下,公司不仅吸引了本地青年返乡,还让许多外地新员工成为了“老员工”。黑猪养殖基地的育肥场的负责人程水清,甚至将儿子程虎也引荐到公司,父子二人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务农也能“拿工资”

宏蚨祥公司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发展平台,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后坝村村民陈红梅,丈夫因车祸残疾,父母年迈,两个孩子正在读高中,家庭重担全落在她一人肩上。

自2018年起,陈红梅在公司种植部做零工,日薪从80元涨到130元,年收入超4万元。此外,她家还喂养黑猪、种植蔬菜,年收入再增2万余元。腊壁司村的聋哑人张发祥,凭借开拖拉机的技能,年收入近5万元。

2024年,公司为近500名零工发放了700万元工资,未拖欠一分钱。向官杰说:“来务工的群众都是附近的乡亲,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公司还不定期邀请大家聚餐,增强乡亲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年新气象,2025年我们要抢抓机遇,让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展望未来,向官杰计划进一步推动农旅融合,推出黑猪精深加工新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到养殖基地旁的绿野公园游玩,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养殖基地旁的绿野公园。

【责任编辑: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