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资讯

恩施供电员工架起“爱心桥”追“锋”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7日11:39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何厚英、李欢)3月2日,“湖北好人”、国网恩施市供电公司职工潘李华与青年职工一起,来到恩施市沙地乡柳池村小学生彭清漪家,看望慰问小清漪及家人,为他们送去油米面及其他营养物品。

近十年来,潘李华用大爱托举故友遗怙,助力少年成长成才,故事走上央视《道德观察》栏目。“一个人的微光,是孤星闪烁;千万份爱心成桥,才是星河璀璨。”如今,他将“雷锋精神”根植心底,成功牵线成都爱心人士,用大爱与责任架起了“爱心桥”。

同事临终托付  一诺重比千金

“还有一年,我就大学毕业了,我会向您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2025年春节上学前,南京大学学生谭哲对潘李华的回复。

谭哲,是潘李华往日同事谭朝义的儿子,是潘李华十年来持续帮扶的第一个贫困家庭学生。

当时潘李华调到沐抚供电所,在那里他认识了谭哲的父亲谭朝义,他们朝夕相处,亲如兄弟。2012年底,谭朝义被查出患癌。2014年8月,谭朝义病入膏肓,见潘李华来看望自己,情绪变得异常激动,直勾勾地望着潘李华,眼泪止不住地流,他十分担心自己离世后儿子谭哲的学业会受到影响。潘李华当即拉着谭朝义的手承诺:“朝义兄弟,你放心,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我们的儿子。”

自同事去世后,潘李华每月从工资中拿出300—500元来帮助这个家庭,资助谭哲读小学、上初中、高中、大学。

2016年,谭哲读初中七年级。潘李华在谭哲班主任处听说了廖利秀同学成绩优异但家庭贫寒的情况后,便在一个星期天开车去廖利秀家走访。看到廖利秀家破旧的房屋和生活的困难后,潘李华又主动承担起了廖利秀的部分学费。目前,廖利秀也在读大学。

多份爱心汇聚  一路温暖同行

2024年11月,远在成都市的资助者长途跋涉1700多公里,踏上沙地乡这片热情的土地,看望他们牵手结对帮扶的孩子们。

原来,潘李华热心助学的先进事迹经央视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潘李华的堂妹在成都工作时,身边就有多位热心人士咨询,也想加入帮扶队伍奉献爱心。

潘李华走进沙地乡政府民政部门以及多个中小学,了解全乡农村学生家庭情况。并建起一个名叫“沙成爱心桥”的微信群,架起了一座跨越1789公里的“爱心桥”,牵引远在成都的两位爱心人士与沙地乡两个困难家庭学生艾灵茜和向成结对,每月按时为两个孩子资助500元生活及学习费用。

成都爱心人“ling”在微信群里说:“哥哥好,感谢牵线,之前想为社会尽点微薄之力,一直没有渠道。”“有缘千里来相会,爱是没有区域边界之分的。”“你们是有爱心的温暖年轻人,感谢感谢!”群里,潘李华热诚回复。

春天播种希望  一起共筑未来

小清漪是潘李华自己结对帮扶的第四个孩子。2023年3月,在潘李华任新塘供电所所长时,他组建了6人“雷锋爱心团队”帮扶6名留守儿童,他又结对认领帮扶起了12岁的李雅同学。

10岁的小清漪,读小学五年级,家住沙地乡柳池村瓦仓组。年幼的她经历了一系列家庭变故,小清漪面临失学的困境。

潘李华毅然挑起了帮扶的重任,并为小清漪建立了一个专用账户,每个月从微薄工资中再拿500元,贴补小清漪的生活学习费用。

在小清漪家的一角墙壁上,挂满了红色的奖状,“学习标兵”“竞赛冠军”……

前不久,潘李华、小清漪一同种下了一棵果树苗,小清漪挂上了自己的小心愿卡。“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认真读书,考个好大学,长大后当医生,拯救更多像爸爸一样生病的人。”

潘李华用爱心又一次托举一个孩子的未来,他用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为建设美丽、和谐、文明的社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张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