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活跃”。湖北,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不仅拥有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更蕴藏着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汉绣纹样登上国际时装周,当武当武术与数字技术共鸣,这些传承千年的非遗文化,正以破竹之势,成为推动湖北文旅发展、打造万亿级支柱产业的“活态密码”,为湖北迈向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湖北作为非遗资源大省,拥有145个国家代表性项目、601个省级项目和11个联合国非遗名录子项。为了让这些承载千年记忆的“活化石”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武汉黄鹤楼,AI技术再现“李白对诗”场景,带领游客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秭归屈原故里利用VR技术,使游客沉浸式体验龙舟竞渡;荆州博物馆的数字文物库,则让全球观众360度欣赏越王勾践剑……“非遗+科技”的跨界融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既满足了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旅游需求,更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找到了新的传播载体与传承方式,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更是撬动文旅经济蓬勃发展的“金钥匙”。湖北在充分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的同时,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集群,让非遗文化源于生活,走向市场。武当山以武术馆和养生民宿为依托,创新构建“武术+康养”产业矩阵。黄梅县开发“黄梅禅风”魔方,带动23家文旅企业加入研发,并衍生出戏服定制、戏曲研学等新业态。宜昌三峡大坝景区则推出“非遗+水利工程”研学路线,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的完美融合。由此可见,非遗不仅是具有文化记忆的载体,更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要素。湖北通过构建“非遗+创意”“非遗+研学”等多元产业生态,成功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消费热点”,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面对世界交流融合不断加深的当下,湖北非遗文化正成为展示地区形象、推动文旅发展的重要名片。近年来,湖北深入挖掘长江、汉江流域的文化脉络,积极搭建非遗展示平台,将武汉黄鹤楼传说、襄阳三国文化、恩施土司城等珍贵非遗资源有机串联,打造全域联动的文旅生态。从三峡两岸的古老传说,到荆楚大地的历史典故,这种文旅融合模式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让湖北文旅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大幅提升,使湖北成为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2025年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上,湖北以“知音湖北 大美长江”为主题惊艳亮相。非遗面塑栩栩如生,汉绣丝巾精美绝伦,武当武术刚劲有力,这些极具湖北特色的非遗展示,瞬间吸引了全球旅行商的目光,成功达成多项国际合作意向,为湖北迈向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添砖加瓦。
湖北非遗破圈发展为文旅产业带来的繁荣,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注脚,也是地域经济发展与昌盛的成功范例。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引领下,我们需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和支持的同时,加快培养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宣传片、非遗进课堂、非遗活动等形式,强化宣传推介。只有这样,湖北非遗这把“活态密码”,才能持续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湖北支点建设丰富的人文内涵、文化底蕴与文旅支撑,朝着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奋勇前行。
文字:章美玲(武汉市江夏“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
漫画:程曦(湖北美术学院 )
指导老师:金虎(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