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百年总院有强科”系列报道五 超越无止境 无声胜有声 ——国药东风总医院超声医学科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9日09:30 来源: 十堰日报

本报记者 刘俊 通讯员 蒋辉

如何用0.2毫米的精度预判胎儿心脏针孔缺损的发展趋势?怎样在甲状腺中捕捉毫米级癌细胞的隐匿踪迹?这些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命题,如今已被超声医学“绿色、安全、即时、动态”的检查特性破解。

国药东风总医院超声医学科便是如此。该科室自1984年成立以来,始终坚守“让大众享受绿色检查,助力健康生活”初心,凭借技术创新与专业队伍“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从区域超声先驱到省级重点专科的进阶之路。

拾级而上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国药东风总医院超声医学科是鄂西北地区首家独立的超声学科,拥有全市第一台医用黑白 B超机。1991年,科室购进鄂西北第一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邀请“中国超声心动图之父”王新房教授作技术指导。1992年,科室率先开展超声介入微创诊断与治疗,推动超声诊疗由“看”向“治”迈进。

2010年,年轻有为的吴海燕接任科室学科带头人,以技术创新持续突破超声诊疗边界:2013年,科室实现盆底三维彩超领域“零”的突破;2019年,科室完成湖北省首例甲状腺5G远程超声诊断与心脏视导三维超声技术应用;2020年,科室成功为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开展床旁心肺重症超声检查,开启了超声临床诊断新纪元。

围绕创建省级重点专科目标,科室以“平台化”思维重塑发展格局。2021年,科室在十堰经开区社区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开发区社区医院)挂牌成立“国药东风总医院超声医学专家工作室”,将三甲医院的先进技术辐射到基层。如今,科室已形成了涵盖五大领域、融合造影弹性成像等前沿技术的诊疗体系,年服务患者近30万人次。

2024年,科室凭借卓越的医疗服务、诊疗技术、科研水平成功获评省级重点专科,正式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双剑”合璧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在国药东风总医院超声医学科检查室内,总能看到医师们全神贯注盯着仪器,从毫米级数据中破译“生命密码”。

2023年,怀孕23周的陈女士拿着“胎儿双肾发育偏小”的检查报告来到该科室,请医生进一步诊断。吴海燕翻阅大量医学资料后,为陈女士制订了每两周一次彩色多普勒超声多模态技术精细化检查方案,动态追踪胎儿肾脏发育各项指标,直至婴儿平安降生,最终检查结果为“健康”。

“从毫米级的细微变化到动态的生命体征,超声技术让我们在无辐射、无创条件下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吴海燕介绍,科室拥有30余台尖端设备,其中包括全球顶尖的超声设备——飞利浦心脏三维彩超、GE妇产四维彩超,这些设备组成了科室硬核科技矩阵,为患者织就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网”。

在肿瘤早筛领域,科室开展的高帧率超微分辨成像技术能识别出2毫米级结节;弹性成像联合介入穿刺技术可显著提升甲状腺癌、乳腺癌检出率。

在心血管诊疗领域,科室开展的经食道三维超声技术为医生装配“透视眼”,将心脏瓣膜运动情况转化为立体影像,为多例复杂心脏病患者手术提供精准导航;超声造影增强技术为心血管疑难危重症患者诊疗提供精准依据。

在重症监护室,病床旁的重症超声实时监测设备化作“动态指南针”,指引医生及时、科学调整治疗方案。

肌骨关节超声与可视化精准诊疗也是科室特色技术之一,应用超声对疾病进行精准定位,为治疗肌骨关节慢性损伤提供多途径解决方案。

目前,该科室已形成覆盖心脏、血管、重症、腹部、浅表、妇产、小儿、介入等领域的成熟超声技术体系,加速构建起患者全生命周期诊疗闭环。

薪火相传淬炼硬核人才梯队

在超声医学科,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队伍中,青年医师占比超七成,硕士研究生学历人才有7人。“超声医学‘一把探头走天下’的时代早已结束,亚专业越分越细,我们要培养出更多能挑大梁的人。”吴海燕说。

科室打出人才培养“组合拳”,常态化开展实操培训,选派骨干医师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国内顶级医院学习,为科室播撒新技术推广的“火种”。以绩效考核为杠杆,鼓励全员发表 SCI论文、开展超声造影等新技术。

如今,科室已形成四级人才梯队:主任带领各亚专业组组长专啃“硬骨头”,既当疑难病例的“侦察先锋”,又当前沿技术的“播种人”;骨干医师掌握新技术新业务,并将成果转化成日常诊断的“利器”;青年医师全面夯实理论知识基础、提高临床诊断思维能力;新入职医师与规培医师着眼基础认知和操作技能训练。科室通过“传帮带”,建立导师责任制,明确各层级人员的成长路径。

辛勤耕耘终见硕果。医师王柳在全院病例分析竞赛中获得第一名,护师刘琳琳的《精确化预约诊疗方案》在全国赛事中获奖。科室先后获得医院“管理优胜单位”“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国药东风总医院超声医学科将积极推动超声与临床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超声业务,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超声医学科团队风采。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