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省社科联第二届网评大赛㉖】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为城市更新添底气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2日11:4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一城秀水半城山”的武汉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更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明的“文化基因库”。

历史文化街区是物质文明载体。武汉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的编年史,历史文化街区犹如一本打开的建筑史教科书,完整保留了这座城市不同时期的营造技艺与空间艺术。武昌古城的明代城墙遗址与清代民居群形成时空叠压,江汉路至黎黄陂路一带的巴洛克式山花与中式马头墙的混搭建筑见证了中西文化碰撞,工业遗产的转型样本的汉阳遗址将实业强国基因融入城市发展。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保留着这座城市特有的肌理,塑造着这种城市不同的文化形象。

历史文化街区是非物质文明载体。武汉历史文化街区是流动的文化血脉,街区内活态传承的非遗项目涵盖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不同类型,形成完整的文化生态链,这既是城市记忆的基因片段,更是当下生活的精神纽带。当汉绣银针穿梭于昙华林的窗棂,非遗技艺便化作穿越时空的丝线;当老通城的铁锅在吉庆街翻起金黄豆皮,市井烟火便升腾为味觉盛宴;当汉剧的余音在民众乐园的戏台流转,传统艺术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当里弄的汉腔响起,方言俗语凝成身份的认同。在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深处,非物质文明载体正以千姿百态的方式延续着这座城市的文脉。

历史文化街区是集体认同的精神坐标。武汉历史文化街区是共同记忆的原点,在快速的城市更迭中,历史文化街区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围墙界限,市民触手可及的“活态保护”模式不仅是物理存在的空间,更是情感共振的磁场,通过历史建筑样式辨识着城市的身份,承担着稳定集体记忆的心理功能。如同当江汉关钟声历经百年准点鸣响,这个声音符号已成为武汉人共同的心理时钟一样,江汉关的钟声符号、吉庆街的方言符号、汉派里弄的建筑符号、民众乐园的物件符号、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的文物符号等,无不都将个体记忆与城市集体叙事紧密相连,促进历史的厚重感与当下的鲜活感交织,凝练成武汉人血脉的认同宣言——“我是武汉的”。

历史文化街区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活力引擎。武汉历史文化街区是商业消费的活力源泉之一。历史文化街区以文化传承为载体,通过将建筑遗产转化为消费场景,将文化记忆变现为产业动能,将市井生活升级为商业模式,从文旅融合到产业升级,从商业消费到就业带动,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街巷,正以独特的经济价值塑造城市经济生态链。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流量入口”,要善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价值,通过“文化IP+场景消费”的空间迭代激活消费新场景模式,无论是“历史建筑+创意办公+商业配套”的复合业态,还是“创作——展览——交易”全产业链,又或是“艺术策展+非遗体验”的消费方式,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创造出文旅经济深度融合的倍增效应,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文化赋能经济、经济“活化”文化。

从物质空间到精神场域,从集体认同到经济引擎,通过加强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将古老智慧注入现代生活。当青石板路与现代光影技术交织,当码头号子与电子音乐共鸣,武汉历史文化街区既守护着城市文明的原始代码,又编译着当代语境下新的文化程序,书写文化基因库的当代范式,促进进一步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董亚平(省社科联“文安平”网评团队成员、武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