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纪枫波实习生刘嘉瑞
春分时节,茅箭区武当路街道马家河村山峦沟壑间悄然晕染开一抹胭脂色。沿着蜿蜒的山势向上行进,秦巴生态植物园的三百亩梅林正以明艳热烈之态,将春日的请柬传向四面八方。这里,是春天写给市民的浪漫山水情书,更是乡村振兴绘就的诗意生态长卷。
倘若说牛头山的雪是冬日的绝美终章,那么秦巴生态植物园的梅便是春日的精彩开篇。立春刚过,蛰伏一冬的梅枝便冲破料峭寒意,悄然绽放花蕊。深红、浅粉、纯白的梅花,星星点点地缀落在枝头。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花般簌簌飘落,偷偷隐匿进白发老人茶盏的浮沫之中,轻吻上孩童追逐时扬起的笑脸,停歇在簪着珍珠的汉服少女的云鬓之上。衣袂随风飘动,梅影与裙裾共舞,刹那间,仿佛穿越千年时光。
伴着花香悠然漫步于秦巴生态植物园,芙蓉塘中倒映着婆娑树影,白玉兰树伸展着嫩绿的新芽,白色的露营帐篷点缀在林间,宛如绿毯上散落的颗颗珍珠。
“这是我们打造的盆景园,里面种植着各种苗木;那是我们打造的七彩梯田,春天有梅花、樱花绽放,夏天有月季、虞美人、角堇争艳,秋天有紫薇、枫树尽显风姿……”站在秦巴生态植物园最高点,该园区负责人指着导览图介绍,秦巴生态植物园以“月月有花”为针、千亩植物为线,绣出了一幅四季永不落幕的生态锦缎。
往昔的马家河村,村民们守着贫瘠的土地,只能靠天吃饭。直至“村企联姻”的春风吹进山坳,一条柏油路打破了村庄的闭塞,一座植物园为村民们带来了持续增收的希望。逐渐完善的配套设施、粉墙黛瓦的崭新民居,不仅改善村民们的居住环境,还解决出行难、生活不便等诸多问题。
守住满山的葱郁翠绿,也叩开了致富的大门。如今的马家河村,千亩植被俨然化作一座“生态银行”,赏花经济点亮乡村发展之路。村民们建起特色水果采摘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起农家乐、小卖部,实现在家门口增收。在秦巴生态植物园内,村民们曾经握惯锄头的手,如今在咏梅长廊里精心修剪花枝。
马家河村干部向记者介绍,秦巴生态植物园建成后,仅土地(林地)流转一项就让村民年人均增收400元。植物园还聘请60余名本村村民常年务工,人均增收3万余元。
夜幕低垂,炊烟袅袅,马家河村沉浸在祥和之中。在广袤的鄂西北大地,“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从郁郁葱葱的山林到波光粼粼的水域,从繁花似锦的田园到错落有致的村落,十堰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游客们漫步梅林,感受“身在花间行、人在画中游”的惬意。记者张建波摄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