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万鹏、邹阳、范锦)恩施灯戏俗称“唱灯儿”,于清乾嘉年间由重庆梁平一带传入恩施,主要流行于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及建始县的广大农村。其中,尤以流行于恩施市白杨坪镇的“羊角灯戏”最具代表性,代表剧目《雪山放羊》在参加1955年湖北省汇演中获奖,经湖北省戏曲界鉴定,定名为恩施灯戏。今年79岁高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恩施灯戏代表性传承人孟永香老人,从6岁拜师学艺,至今已将《雪山放羊》传唱了73年。
孟永香演出现场。(陈圳 摄)
麻布洗脸初相会
小院有个大大的戏台,上面镶嵌着“恩施灯戏”四个铮亮的金色大字,这便是孟永香老人的家。戏台的右侧便是老人的卧室,靠窗的墙角横放着一张书桌,桌面的书籍和笔记本叠放整齐,其中一个打开的笔记本上放着一支老式钢笔。老人带上眼镜,拉开抽屉,几本厚厚的册子置放其中。“这是我整理和创作的灯戏剧本”。孟永香微笑着说。
“很长一段时间里,恩施灯戏并没有专门的名称。直到1955年获奖后才被正式定名为恩施灯戏。”谈起恩施灯戏,老人总有道不完的话题。时年,孟永香已经拜师3年,学唱的正是《雪山放羊》。
孟永香与灯戏的缘分,似乎是命中注定。“麻布洗脸初相会,我两三岁时就对灯戏感兴趣”,孟永香介绍,她小时候的家与灯戏第五传人唐世东门对门,给予她频繁接触灯戏的机会。两三岁时就鹦鹉学舌,跟着唱,五六岁时“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面对专业的唐老师也不畏惧,几乎能完整的唱一首灯戏”。正是这份纯真与自信,为她之后灯戏之路的基石。“我太高兴了,我太喜欢唱了。”至今回忆起来老人脸上依然洋溢着幸福与激动。6岁时,孟永香便正式投靠到灯戏第八代传人廖南山的门下,拜师学艺;7岁时,不仅能跟着师傅上台唱灯戏,还能独立地上台打花鼓子;10岁时,便成为主角,多次登台演出;12岁被县文化馆招聘成为正式演员,自此,无论身居何处,无论城市乡村,到处都留下她演唱灯戏的身影,灯戏俨然成为了她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我自小性格活泼,爱闹腾”,孟永香老介绍,她的“爱闹”性格正好与灯戏的“三小”特色完美融合。于是,灯戏的小情节、小人物、小戏班,在她身上,被赋予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不受限于服装、道具、舞台,随时随地都能唱起来,田间地头是她自然的舞台,逢年过节的演出是她的高光时刻。
舞台上,孟永香更是将“闹”演绎得淋漓尽致。锣鼓声响起,她踏着小碎步走上舞台。手持短鞭,左右挥打,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戏剧的张力。她的表演,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情感的传递,让人们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了灯戏独有的魅力。
孟永香(右二)与徒弟们排戏。(陈圳 摄)
麻杆搭桥瞧起了
“今日观看,下这么大的雪,厨下又无柴烧,羊子还关在家中,未赶到山上去放,怎么办呢?有了,我不如叫我那媳妇出得堂来,去给我打柴放羊......”眼前的孟永香老人精神矍铄,说着说着便唱了起来,唱完还满足的大笑。
“这就是我自小就唱的《雪山放羊》”,回忆70多年的从艺人生,孟永香老人形象地用了一个农村谚语“麻杆搭桥瞧(桥)起了”来形容。老人说“麻杆搭桥瞧起了”是她的人生写照,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自己从两三岁起就瞧起了《雪山放羊》这个剧目,演唱了70多年;二是自从演唱《雪山放羊》后,人生也发生了大的转折,被文化系统的一些单位瞧起了,成了“抢手货”,给安排了工作;三是自己演唱的《雪山放羊》被广大人民群众瞧起了,成百上千次演出,深受观众的喜爱。
“就这样,唱着唱着,闹着闹着,任务多了起来,身上的担子也重了起来”。回首往事,孟永香老人感概万千。“师父廖南山辞世后,我便担起白杨坪‘姜撮瓢’戏班班主的重任”。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巡回演出,周而复始。老人介绍,“姜撮瓢灯”戏班是白杨坪最早的灯戏班。2005年,恩施自治州文联和州民间艺术家协会正式授予这个戏班“恩施市白杨坪灯戏表演队”队旗。“也是这一年,我荣获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颁发的‘民间艺术大师’称号”,老人微微抬头,微笑着说。老人介绍,四年后,她又增添了另一项沉甸甸的荣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恩施灯戏代表性传承人。
研学活动。(孟永香供图)
“若干荣誉的背后,其实意味着责任”,对此孟永香有着清楚的认识。“千万不能让灯戏在我手里失传了”,几十年如一日,孟永香老人硬是凭着这份责任,坚守着,演唱着,传承着。
时光荏苒,孟永香老人院子的梧桐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岁月更替,时代变迁,唯独没有变的是老人对于灯戏的激情和对灯戏事业的热爱和传承。如今已是79岁的老人,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寻求政府的帮助、举办讲座,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带徒弟,搞演出,整理资料总有忙不完的事情……”孟永香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她深知传承、发展的艰难,所以她“从不敢歇脚,只能一股劲地向前走”。如今非遗传承的人才匮乏,孟永香耐心传授技艺,带弟子们到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去表演,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资金短缺,孟永香四处奔走,筹集资金;还是不够,孟永香拿出自己的积蓄;依然不够,孟永香说服自己的儿子捐款、修建戏台,支持灯戏的传承。如今,白杨坪乡的灯戏班发展到5个,吸纳灯戏艺人70多人,演出剧目达到112个。“老人功不可没!”孟永香凭着自己的贡献,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好评和乡亲们地尊敬和爱戴。
以往的灯戏,靠的是口口相传。文化不高的老人就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整理出好几本灯戏曲目,成为了传统灯戏文化不朽的瑰宝。孟永香老人带领戏班,不落时代,不断改进灯戏的表演形式与内容,创作出《卫生歌》《致富曲》《乡村振兴赞》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让灯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年近八旬的孟永香老人“头不昏,眼不花”,她还专门注册运营了自己的抖音号,发了上百期灯戏演唱短视频。“有时还搞搞直播呢”,说着说着,老人便拿出自己的智能手机,跟着抖音号段子,唱了起来。
“各位容官,听我言,四面八方是茶园,清明茶采摘非常忙,我唱段歌曲献给党那。党的恩情永不忘,发展经济把钱赚,乡村振兴树标杆,人民群众喜呀喜洋洋......”
“我家住在龙赶湖,天气高温40度。父老乡亲要记住,卫生安全靠农户。房前屋后大扫岀,你岀门要把火关住。怕火掉的灶门囗,结到燃了松不到手。森林防火争守制度,烟头火机你莫乱丢。干部群众要沟通,群众支持万事顺”。
孟永香(右二)演出现场。(陈圳 摄)
芝麻开花节节高
采访期间,孟永香老人接了好几个外地人打来的电话。“我平时事情比较多,有好多要看我演唱灯戏的客人都是提前预定”,孟永香老人介绍,还有好多人慕名而来“偏要学灯戏”。如今,老人的徒弟由原来单一的本地人变成了全国各地的人,数量也由原来的几个变成了现在的几十个。恩施灯戏的发展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从乡村田野登上了大城市的舞台,还进入大、中、小学,成为合作交流最热门的游学项目。“还上了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呢”,老人无比自豪地说。
黄昏时分,夕阳漫天,乌瓦白墙镀上金光。一扇厚重的木门徐徐打开,灯光亮起,悠扬的二胡声响起,孟永香的灯戏时光又一次开启。年近八十老人的声音充满了韵味和力量,唱腔里诉说着岁月的积淀,她的动作依然充满了力量和韵律,让人动容与共鸣。“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毕生所学传授给我的弟子,让灯戏发扬光大。”孟永香深情地说道。
孟永香(右一)教小学生唱戏。(孟永香供图)
手机和录音机成为孟永香的帮手,她利用手机或者录音机,提前录下教学内容,以此推动教学的广度,提升教学效果。在平时灯戏表演时,孟永香也会用手机录下弟子表演视频,“这些都要记录下来,便于改进,弟子在考核中可能用到。”孟永香说。至于哪一位弟子能成为下一代传承人,“我也不能确定”,得经过严格考核,“谁最优秀谁就是接班人”。
一台戏,孟永香已经唱了73年。“只要我还能动,就会忠心耿耿地把灯戏传承下去”,73年一台戏,孟永香老人传承非遗的故事,如同一曲精美的歌谣,余音绕梁,言有余意无穷。73年的大戏,繁衍生息,永不落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