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暖阳洒在十里水杉林间,古井旁的老槐树抽出了新芽,露营基地的欢声笑语与荷塘边的蛙鸣交织成曲。走进鄂州市峒山村,时光仿佛在这里沉淀出特殊的韵律——既有百年古村落墙砖上的岁月包浆,又有现代农业基地里蓬勃生长的希望。这座位于城乡交汇处的村庄,用十二载光阴将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殷殷嘱托,书写成一部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更在山水田园间勾勒出中国人魂牵梦萦的乡愁图景。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指出:“中国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种深植血脉的“土气”,在峒山村具象为对古村落的修缮与保护,当游客驻足在村史馆陈列的老式座钟、缝纫机和捕鱼农具前,现代化浪潮冲淡的集体记忆重新变得鲜活起来,对于“老物件”的守护既非简单的怀旧情结,也非被动的文化守成,而是通过集体记忆的唤醒与重构,让每一位村民的心中烙印下祖辈给他们的精神地标,并为乡村振兴提供深层的精神动力,这种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恰恰印证了费孝通所言“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而这种集体记忆从个人记忆升华为群体认同时,乡愁文化在现代语境中也拥有了重获新生的可能。
在十几年前,峒山村的乡愁是屋檐下的空巢,是撂荒田里的野草。转机始于对绿色发展道路的坚守:土地流转政策撬动万亩耕地整合经营,“稻虾混养”模式让亩产值突破万元,村集体收入从十年前的26万元跃升至410万元,曾经撂荒的土地蜕变为22个生态农业基地的产业版图,让“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现实路径。90后青年陈川带着都市历练的经验回归故里,将4公里水杉林改造为“帐无虚席”的栖客露营基地;返乡青年段誉从苏州白领转型为村史讲解员,用乡音讲述土地流转的奇迹。这种发展成功的转型证明:乡愁不仅是怀旧的情愫,更是创新发展的沃土。
而乡愁升华为创新发展沃土的本质,在于离散情感记忆向系统性发展哲学的转型过程。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文化符号移植,其核心是对乡土文化基因进行“创造性转化”,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体系有机衔接,将地方性的经验知识转化为生产要素。如土地流转政策与村民土地情结的深度融合,既保留了农耕文明中“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寄托,又通过现代契约关系重构土地经营方式;世代传承的生态智慧,经科学提炼形成标准化技术规范,使“稻虾共生”“荷塘循环”等传统经验转变为可复制的产业链条。当文化记忆的存续、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产业价值的创造形成共振,乡土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便得以深度融合,最终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维度。
“峒山”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标志着乡愁经济迈入品牌化发展阶段。峒山优质香米承载着“汗滴禾下土”的农耕记忆,精品水产延续着“坐观垂钓者”的诗意栖居,精细果蔬诠释着“晨兴理荒秽”的勤勉精神。这些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既是现代农业科技结出的硕果,更是乡土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而无论是品牌化发展还是地理标志认证,不仅是市场价值的提升,更是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而资本又反哺村民和村集体产业和乡愁文化的发展,最终形成“文化认同—经济增值”的良性循环。正如春之染农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创造的“家门口就业”模式,让留守老人也能在百合花田里找到人生价值,这种发展路径恰如费孝通所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通过重构农民与土地的联结,使乡村振兴以立足土地、依靠乡民的原则,既扎根于文化认同,又生长于经济理性。
当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牌匾悬挂在村口,峒山村的实践给出了乡村振兴的时代答案,即通过对乡土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与服务,最终形成可持续的价值循环体系。农垦小镇的拖拉机轰鸣与民宿客栈的咖啡香气和谐共鸣,水杉林间的生态步道与智慧农业的传感器相映成趣。这里的乡愁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动态传承,是国营农场集体记忆与文旅新业态的创造性转化,游客们追忆乡愁的脚步,正转化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它既保留了“集体劳作”的精神内核,又通过现代服务业形态实现了价值增值,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为乡村发展注入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
从《乡土中国》描写的“长老统治”到新时代的“党建引领”,从“鸡犬相闻”的自然村落蜕变为“三产融合”的现代社区,峒山村的嬗变揭示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当我们在古井边安装防护栏,在樱花林铺设观光道,在保护与发展间找到平衡点时,守住的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乡村,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乡村振兴既要让村民“足不出村”也能拥抱现代文明,又要让都市人“归去来兮”寻得心灵栖息,这正是费孝通先生期盼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土新篇。
暮色中的峒山村,露营基地的星星灯与古村落的红灯笼次第亮起,恰似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当乡村振兴战略与千年农耕文明相遇,当生态保护红线为发划定发展新边界,峒山村的实践证明:中国人的乡愁不是挽歌,而是进行曲;不是简单的复刻过往,而是创造性转化农耕文明的智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乡土中国的现代转型样本,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情感密码,更读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那是对土地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金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