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恩施市融媒体中心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邹明镇、佘高慧)面具狰狞怪异,服饰独特非凡,动作庄重沉稳。在这片神秘莫测的氛围里,舞者随着难以捉摸的唱词翩翩起舞,动作古朴中透着原始的力量——这便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恩施傩戏。
在今年2月12日的“2025我在恩施过大年-非遗贺新春 龙腾盛世 狮舞元宵”活动舞台上,傩戏演员身着彩衣、脸戴面具,以古朴舞步演绎驱邪纳福的千年传统,锣鼓铿锵,神秘、古老的傩戏,吸引全场观众的目光。舞台旁的上刀梯、踩铧口等绝技表演更是赢得满堂喝彩,为节日氛围增添韵味。
恩施傩戏是湖北民间戏剧种类之一,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其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剧目分正邪八出。希望借助“傩”的神秘力量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对鬼神的敬畏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求。
在郁郁葱葱的群山之间,三岔镇的傩戏鼓点已回荡了百年之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三岔傩戏正以坚守传统、勇于创新的态度,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傩戏表演。
寻根:巫祭起源蕴古韵
3月26日,清晨的三岔镇燕子坝村,市级传承人叶世军轻轻抚过珍藏的傩面具,木雕的钟馗、土地公在晨光中泛出温润的光泽。
叶世军是三岔傩戏第29代传人,2016年成为傩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傩戏剧目繁多,有《鲍家庄》《孟姜女》《青家庄》等大戏,也有一些小的剧目,每次演出都要根据角色不同戴上手工制作的各式面具。”谈论起傩戏,叶世军眼中闪烁着光芒,话语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将听众带入了那神秘而古老的戏剧世界。
“戴上面具就是神,取下面具是人。”道出了这门融合祭祀、戏剧、舞蹈的古老艺术精髓。
傩戏,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剧种,300多年前由湖南传入鄂西地区,至今在恩施有很好的活态保存,成为反映恩施民风民俗的重要地方剧种。
三岔傩戏源于楚巫文化,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恩施谭姓、杨姓等人家祭祖的“弘农堂”,保留有交牲、开坛、请水等25坛完整法事。演唱形式神秘古朴,面具以净角面具为特色、形象狰狞可怕,唱腔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
傩戏演员有生、旦、净、末、丑之分,演员人数不拘一格,在锣鼓等打击乐的伴奏声中且唱、且跳、且说。唱腔忽高忽低、跌宕起伏、悠扬悦耳,道白诙谐圆滑,动作粗犷豪放。在表演时配合铜锣、牛皮鼓和牛角号,傩师们通过“踩八卦”“甩火把”等绝技驱邪纳吉。
近年来,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三岔镇傩戏文化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走上绚丽舞台。傩面秀《幸福是什么》、傩戏《大开山》等优秀作品先后登上恩施傩文化艺术节、土豆花儿开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的舞台。
传承:代际传承续薪火
说起傩戏,就不得不提三岔傩戏第27代传人——“朝神”谭学朝。谭学朝一生致力于傩戏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在他晚年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谭学朝将傩戏逐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将傩戏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少数民族色彩的戏剧文化。20世纪80年代,谭学朝与三岔区文化站联合举办傩戏培训班。培训班结束,他又指导全体学员自发成立三岔区农民演出团,并于1986年成立了三岔区民间艺人协会。以协会为基础,系统地向会员传授傩戏艺术。
三岔傩戏第28代传人邓永红就是他亲授技艺的学生之一,2003年开始“拜师学艺”,2014年成为傩戏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谭学朝去世后,邓永红积极整理改进傩戏表演,通过师徒传承、培训班教学、文化推广等多种形式,让傩戏走进校园、景区、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
邓永红教徒弟杨佩凡傩戏台步动作。
2011年3月,三岔镇傩戏传承基地挂牌成立。每年由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牵头组织第1期传统傩戏培训,打破传统“传男不传女、传孙不传子”的传承模式,以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培训。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傩戏,学习傩戏,还有不少游客慕名来三岔观赏傩戏表演。”邓永红一边说,一边和徒弟杨佩凡即兴唱了起来。
“西流贺州都看哎遍,架朵祥云向北呀行呐……”“功曹土地到灵呐,大江一步跳下八人轿,八人轿子八人抬,名扬战鼓前引路,轻吹细打上台来……”婉转的腔调、整齐有力的动作,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神秘的时代。
叶世军也在传统傩戏表演的基础上,编排新剧目《捡铜钱》,以百姓心中敬奉和喜爱的财神和土地公婆、送财童子为主体,给观众送财和祝福,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傩戏魅力。
正是有了像邓永红、叶世军、张永明以及越来越多的传承人,用他们的热情和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傩戏。他们不仅在舞台上展示着傩戏的魅力,更在台下通过教授、交流、创新,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异彩。
创新:破圈融合焕新彩
“这是开山将军,面目狰狞,是傩面具最具代表性的造型之一;这是南极仙翁,慈眉善目,是傩戏中的善神……”3月28日,走进恩施女儿城傩面汪木雕工作室,州级傩面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汪儒斌拿起一个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傩面具向记者介绍。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舞、傩祭、傩戏中使用的道具,它种类众多,造型各异,一般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刻,然后敷彩上漆。
汪儒斌是三岔镇鸦沐羽村人,1993年跟随傩戏大师谭学朝学习雕刻。学艺之初,汪儒斌依据师傅的4把比样工具,特地前往铁匠铺定制了4把专属工具。后来,他南下到福建学习根雕、木雕技术,潜心研究人物面部表情的表达技巧,对傩面具配色工艺进行改进、创新。
因汪儒斌痴迷于傩面具制作,且工艺精湛,邻居都亲切称呼他为“傩面王”“傩面汪”。
汪儒斌创新实践研发出的部分傩面具文创产品。
傩面具以往多用杨柳木和香樟木雕刻,多年来,他不断尝试用不同材质,结合一些现代工艺,在制作上进行创新,极大丰富了地方剧目、神话故事里108类角色的艺术造型,陆续创作出傩面具艺术品3000余件。比如用铜钱点缀“财神”的帽檐,在头上雕刻“金元宝”,让“财神”形象更加生动,一改传统傩面具的凶样,使其招人喜爱。
“傩面具如今备受追捧,它们或陈列于展厅,或悬挂在民居之中,成为独特的装饰艺术品。”汪儒斌说。
近年来,汪儒斌与一些文创团队合作,将傩文化元素植入保温杯、书签、包公“廉”字摆件等产品中,获得游客青睐。
无独有偶,三岔镇燕子坝村党支部书记杨佩凡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也在为把傩戏元素融入旅游业态进行尝试和努力。
“将探索与大清江旅游景区合作,让游客在旅游的必经之地燕子坝村观赏傩戏表演,利用文旅产业让傩戏‘活起来’。”杨佩凡介绍,还将探索在“非遗传承+研学旅游+文创开发”方面进行“破圈”尝试,让百年傩戏真正“活”在当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