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鄂城网评大赛㉗】文火慢煨,有味鄂城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8日22:2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晨曦微露,梁子湖面泛起粼粼波光,一群白鹭掠过孙权广场的青铜雕像。这座以“武昌鱼”闻名千年的古城,正以独特的文化韵律唤醒新的一天。鄂城,将楚文化煨进市井烟火,在这里,每块青砖都在讲述故事,每缕茶香都飘荡着诗韵。

看,千年文脉正青春

在鄂城,历史从不沉睡。漫步吴王城遗址,脚下的每一块青砖,都仿佛是一位沉默的讲述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们或是见证了吴王城的辉煌兴盛,或是目睹了朝代更迭的风云变幻,岁月的痕迹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却也赋予了它们独一无二的历史韵味。转过街角,在古楼街上,游客们用宣纸、朱砂拓印青铜镜上的“龙凤纹”“神兽纹”等经典纹样,带走专属非遗纪念,举着“剪纸糖画”在庾楼前拍照打卡,就连刚出锅的东坡饼都被装进了印着三国人物剪纸的食盒里。

这种古今交融在鄂城处处可寻。牌子锣、玉连环、舞龙舞狮、葛店虾灯、采莲船等非遗民俗展演异彩纷呈;“非遗在社区”让非遗回归生活、回归民间,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领略到鄂州非遗的底蕴与魅力;鄂州广场舞《雕花剪纸》更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舞蹈完美结合,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千年的文脉,就这样化作呼吸般的日常,生生不息。

赏,一城山水半城诗

若把鄂城比作一幅卷轴,西山是墨,梁子湖是砚。三月长港镇峒山村,油菜花海泛起金色波涛。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过的乡村和农田。这里,是回答总书记殷殷嘱托的最美答卷。沿着田间观光步道,漫步于花丛中,可望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风貌。夜幕低垂时,滨江公园的“诗词长廊”亮起星灯,“北拒溺骖镳,西龛收组练”“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隽美诗篇,如璀璨星辰照亮历史的长空。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相互交融,让“诗与远方”化作可触可感的生活。这片诗意栖居地,正以农文旅融合的巧思将千年文脉转化为发展动能。长港镇农垦文化节,探索将生态绿与文化红相叠加,共同感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烂漫时光和温馨记忆;泽林镇“旱龙舟”非遗表演与雕花剪纸工坊的创意互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峒山村三产融合示范区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享,慢煨一城小欢喜

在鄂城,文化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享受生活、品味生活的方式。慢煨一城小欢喜,正是鄂城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夕阳为观音阁镀上金边,三三两两的市民沿着江滩绿道散步。钓鱼的老者、写生的少年、直播的网红,他们的身影倒映在江水中,与往来货轮上的集装箱、远处高铁站的光影交织成一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

鄂城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同江畔的晚风,润物无声却沁人心脾。城市书房矩阵化布局,构建“15分钟书香圈”,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充电站”;“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工地、田间演出,将《站花墙》等楚剧经典改编为工地安全主题短剧,实现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融合;“非遗工坊+社区课堂”模式,让传统文化浸润市民日常。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文化供给,恰似文火慢煨的老铫子,让城市的精神养分在寻常日子里静静沸腾。

当文化成为呼吸的空气、脚下的土地,鄂城便不只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每个人心中“值得停留的故事”。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鄂城将继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文化光芒,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文化胜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程新(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城管执法局)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