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姣
重大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驱动”,是夯实产业根基的“强基石”,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今年一季度,我市施工项目1357个,同比增长33.4%;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74个,协议金额1002.64亿元;新开工项目541个,总投资1162.8亿元;新投产项目414个,总投资539.5亿元……一组组数据,勾勒出十堰以“起步即冲刺”姿态拼抢“开门红”的奋进图景,为实现“全年精彩”积蓄强劲动能。
争先领跑,实干担当。今年以来,市发改委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抢抓政策窗口期,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夯实项目建设“硬支撑”,创优项目服务“软环境”,以高水平项目建设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
立足“早”和“快”——
下好项目谋划“先手棋”
郧西新能源智能装备及新材料产业项目投资11.2亿元,主要布局新能源智能装备、电子产品、新材料等项目;张湾区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系统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设汽车乘商全系列燃料电池生产系统和中重型商用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房县再生资源拆解回收加工项目总投资12亿元,新建大家电回收拆解、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等产线……
1月10日,在2025年一季度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现场,一批“含金量”足、“含新量”高、“含绿量”多的重大项目,为全市实现首季“开门红”注入澎湃动力。
此次集中开工项目54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占比达92%,涵盖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具有投资规模大、产业质态优、带动作用强的特点,为全年发展锚定“高起点”。
项目建设关乎全局,高质量谋划抢先机。作为全市经济综合协调部门,市发改系统以“投资项目聚势突破年”为抓手,提前行动,高位统筹推动,系统落实“十四五”规划,有效衔接“十五五”规划,编制十堰市城市地下管网管廊改造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等领域专项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原则,明确年度重点项目建设计划,以规划引领布局重大项目实施。
市发改委抢抓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政策机遇,组建重大政策研究对接专班,把国家政策所需与十堰发展所能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推动项目尽快落地。今年先后谋划储备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重点项目339个,总投资1300.6亿元,为全市产业转型、交通枢纽、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强基赋能。
在超前谋划推动下,不仅产业项目加速落地生根,更引领新兴赛道不断拓展——易捷特新车型、远景动力、万润、华润怡宝、燕京啤酒、共同生物等一批补链延链的重点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地;低空经济、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一批项目陆续签约落地,为十堰“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力支撑。
强化“拼”和“抢”——
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产业项目是经济的“脊梁”。3月2日,总投资54.5亿元的东风商用车车身智能制造升级项目现场,227台机器人整齐排列在全智能化车身装配柔性生产线旁,让这里成为了真正的“无人工厂”。
作为省市重点项目和全球单体最大的中重型商用车智慧工厂,目前该项目整体完成90%以上,进入产线设备调试及建安收尾阶段,预计6月试生产,致力打造国内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新标杆。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发展工程。一季度,十堰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提速。
在丹江口市陈家港码头建设现场,几十台推土机、挖掘机、渣土运输车来回穿梭作业,全市首个“铁水公空”联运基地建设正全速推进。
在郧阳区第二中学综合教学楼及配套设施项目现场,近百名工人分段施工、多点推进开展作业,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
满弓劲发扬帆起,争分夺秒抢建设。今年一季度,十堰市把重大项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服务建成支点的“硬支撑”,以奋进者之姿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推动多个重大项目铆足干劲“加速跑”。
为保障重点项目高效推进,我市建立市领导总牵头的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调度机制,成立市投资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实行包联服务机制,每个重点项目配备一名领导干部、一个服务专班、一名项目长包联服务,采取周汇报、月调度等方式,及时破解各类建设难题,协调督办、合力攻坚。
政策机制保驾护航,项目建设马力全开。一季度,百二河生态修复二期、东风龙擎氢燃料动力电池、房县再生资源回收与物流体系建设等541个项目按计划全面开工建设;丹江口啤酒产业园、玖博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竹山县桃花源饮品生产基地、丹江口陈家港铁水公空联运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建设高峰期;国芯一号智算中心一期、东风商用车车身智能升级、东实大洋电机等414个项目竣工投产……
一项项硬核措施,一批批项目落成,催生出全市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一幅链条更长、底色更新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突出“优”和“实”——
创优服务保障“强磁场”
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关键在服务“优”、举措“实”。
“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时2个多月。”东风龙擎公司燃料电池及动力电池系统产业化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于2024年10月27日议定,2025年1月10日顺利开工。
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7万套电池系统产能,预计产值达50亿元以上,带动整车及零部件就业1000人以上。项目快速推进的背后,离不开全市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全周期跟踪服务的助力。
项目“加速跑”源自服务“加速度”。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通过“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专项行动和“四个走一走”全覆盖走访(即纳税500万以上企业、上市和金种子银种子企业、专精特新、“四上”企业等4类主体),靶向解决融资难、审批慢、创新弱等痛点,让企业“轻装上阵”,舒心经营、放心干事、安心发展。
在项目服务链条上,推行“投资代办、并联审批,一窗受理、限时办结,信息共享、容缺办理,联合踏勘、统一验收”全周期跟踪服务模式,由专人专班为项目提供“保姆式”帮代办服务,实现审批流程“瘦身健体”,为项目落地按下“快进键”。
务实举措更体现在问题破解的精准度上。针对项目建设推进问题,我市建立重点“问题清单”台账,推行“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班人马、一抓到底”的闭环机制,从用地规划到环评审批、从融资支持到流程优化,逐个击破建设过程中的“中梗阻”。服务专班“一对一”对接落地难题、“一站式”要素保障、“精准化”政策滴灌的组合拳,让“硬举措”优化营商“软环境”,项目建设的“强磁场”效应持续显现。
服务之“优”,优在全流程的贴心;举措之“实”,实在破难题的决心。十堰连续4年荣获“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称号,近一年来,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50位,最高排名28名,连续13个月全省排名第一。2024年,全市共63个改革事项、70个试点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事项及成效明显地区。
春潮涌动千帆竞,击鼓催征正当时。从“谋”项目、“抢”进度到“优”服务,十堰以“早”的意识、“拼”的劲头、“实”的作风,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奋力跑出“加速度”。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记者刘昆摄(资料图片)
东风商用车智能制造升级项目生产线。记者刘成臣摄(资料图片)
燕京精酿啤酒张湾工厂。记者刘昆摄(资料图片)
十巫北高速公路鲍峡枢纽互通项目施工现场。特约记者周家山摄(资料图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