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近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智雕乡韵”非遗传承实践团队前往湖北省通山县,拜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成希。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技艺体验和深度访谈,切身感受传统木雕艺术的魅力,探索高校青年在非遗保护与创新中的责任与担当。
在成希的木雕工作室,团队成员们被眼前精美的木雕作品深深吸引——古朴的窗棂雕花、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寓意吉祥的民俗图案,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数十年的心血。成希向队员们介绍,通山木雕以浮雕见长,讲究“以刀代笔,以木为纸”,创作需经历选材、构图、打坯、修光、打磨等多道工序,每一道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艺。
“木雕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成希一边演示雕刻技法,一边讲述通山木雕的历史渊源。团队成员们在他的指导下,尝试用刻刀在木板上勾勒线条,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精细与不易。“看似简单的几刀,实则需要对力道和角度精准把控,这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团队成员谢同学感慨道。
在交流中,成希坦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木雕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市场需求萎缩等挑战。但他始终坚信,“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而要走进现代生活。”近年来,他尝试将木雕技艺融入家居装饰、文创产品设计,并积极与高校合作,推动非遗进校园。
对此,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提出了“非遗+数字化”“非遗+研学”等创新思路。团队建议:“可以通过3D建模技术复原传统木雕纹样,再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开发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文创产品。”这一想法得到了成希的充分肯定:“年轻人思维活跃,你们的参与为非遗传承打开了新视野。”
调研结束后,“智雕乡韵”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将所见所闻转化为非遗传播的实践成果。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有的撰写调研报告,有的设计木雕主题文创,还有的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记录探访过程,让更多人了解通山木雕的魅力。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用所学知识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团队负责人邓同学表示,未来团队将与成希工作室建立长期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木雕技艺培训,并策划校园非遗展览、木雕DIY体验等活动,让非遗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生根发芽。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育人工作,鼓励学生参与非遗保护。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书记钟晓星表示:“此次实践活动是校地合作的一次有益探索,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将通山木雕等传统技艺融入课程体系,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从深山匠坊到高校课堂,通山木雕的传承之路因青春力量的加入而更加宽广。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学子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以行动诠释青年担当,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期待更多高校团队投身非遗保护,让千年技艺在创新中永续传承。 (通讯员:钱泓玮)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