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乡愁变商机流量变“留量” 家乡推介官让乡村“C位出道”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08:58 来源: 十堰日报

文、图/本报记者 张婧

花海中跳舞、茶园里直播、小溪边带货……在十堰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家乡推介官正以创新姿态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他们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化身乡村“代言人”,用镜头展现田园风光、农特产品和乡土文化,打破地域限制,让深山好物走向全国市场。

这些推介官以真诚质朴的表达,讲述家乡故事,以创意点燃希望,让乡村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身“网红打卡地”,把乡愁变成商机,为农民开辟增收新路径,激活乡村文旅活力,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吴兴田:直播带货火出圈

“茶,春茶,刘家山富硒茶,人人都爱喝的富硒茶……”4月15日,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村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鲜嫩的茶芽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35岁的刘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吴兴田站在茶园里,对着手机镜头推介,脸上洋溢着自信与期待。手机屏幕上,网友的互动消息不断滚动,热闹非凡。

记者悄悄走近,生怕打扰了这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只见吴兴田在茶树间灵活穿梭,动作轻盈。他摘下一片嫩绿的茶叶,兴奋地举到镜头前,操着浓浓的乡音说:“家人们,仔细瞧瞧这嫩芽,脉络清晰得很,这可都是咱刘家山好山好水养出来的。”他黝黑的脸庞上,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这片茶山的热爱。

紧接着,吴兴田又开启“茶叶科普小课堂”,绘声绘色地讲述茶叶从采摘到炒制的每一道工序。从清晨露水未干时采摘茶叶,到杀青、揉捻时火候与手法,他讲述得头头是道。

这时,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主播,能让我们看看茶园采摘现场是啥样的吗?”

吴兴田迅速将手机镜头转向身后的茶园。刹那间,漫山遍野的茶树映入眼帘,宛如一片浩瀚的绿色海洋。他大手一挥,对正在忙碌采茶的十多位村民喊道:“大伙快来,跟网友们打个招呼!”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儿,笑着挥手,质朴的热情瞬间透过屏幕传递开来。

直播结束后,吴兴田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感慨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刘家山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4年多了,就盼着能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刘家山村种茶历史源远流长,但过去由于缺乏市场推广和产业升级,茶叶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吴兴田上任后,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刘家山村成立木鱼湖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现代化茶叶加工车间、水肥一体化设施和数字监管平台。如今,该村2500亩茶园安装虫情监测系统、杀虫灯、高清摄像头和自动水肥一体化设备,每年能节约75万元的劳动成本,茶叶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远销北京、陕西、河南等地。该村还计划研发茶饮料、茶糕点等茶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除了发展茶叶产业,吴兴田还带领刘家山村走出一条茶旅融合的新路子。该村以党建为引领,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把茶园当作公园来打造,成立村投公司,让茶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在他的鼓励下,该村部分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和茶舍,每到采茶季,游客们纷至沓来,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村里一片热闹景象。

在吴兴田的努力下,曾经默默无闻的刘家山村正逐渐成为令人向往的乡村旅游胜地。而他,也将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

秦垚:“花样变身”引客来

“之前真没拿过针线,这对我来说完全是个新挑战。”4月17日,记者来到张湾区西沟乡黄土村采访,见到该村党支部书记秦垚在知和香馆学习香包制作方法,那略显笨拙的模样,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秦垚一边努力穿针引线,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这都不是事儿,只要对村子有好处,我啥都可以学。”憨厚的言语,朴实的笑容,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对事业的执着。

秦垚对黄土村发展有着清晰且长远的规划。去年起,他通过拍摄各种视频,大力推荐黄土村的文旅项目。“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通过短视频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这儿是个好地方。”秦垚说。

在秦垚的精心策划与积极实践下,他的视频创作可谓花样百出。有时他头戴俏皮的假发辫子,穿梭于翠绿的茶园间,采摘鲜嫩的茶叶,既诙谐又充满趣味;有时他会骑着自行车,迎着微风,听着鸟儿的歌声和溪水的潺潺声,穿梭在黄土村的青山绿水间,让人感受到乡村的自由与美好;当他置身于绚烂的花海之中,欢快地唱跳起来,营造出清新浪漫的氛围……秦垚凭借不断尝试、不拘一格的创作理念,以多变的视频作品风格,吸引了不少粉丝。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黄土村仿佛一颗被擦亮的明珠,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纷至沓来。漫步在遇露紫藤园中的游客,已然沉醉于如梦如幻的紫色花海之中;长河湾里,游客们在清凉的河水中嬉笑打闹,勾起了儿时夏日戏水的回忆;在小五花坊度假的游客,静静地享受着乡村独有的宁静与美好,仿佛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这些游客中,不仅有来自十堰的,还有不少来自陕西、河南等地,他们慕名而来,只为亲身感受黄土村的独特魅力。

“看到这么多游客来黄土村游玩,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不仅让大家知道了咱们黄土村,也能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秦垚高兴地说。

对于未来,秦垚充满干劲。“下一步,我们准备加大农特产品推广力度。黄土村的农产品品质都特别好,就是缺宣传。”秦垚自信满满地说,“我打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人品尝到咱们黄土村的特色农产品。”

“村里以前有不少手艺精湛的木匠,现在会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秦垚说,“我们准备建造一个木匠房,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让大家了解这门手艺,从而带动旅游观光。这样一来,村上农家乐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

崔路露:花海“潮男”卖酒忙

在绿浪翻滚的油菜田中,43岁的房县黄酒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崔路露突然停下脚步,一把摘下鬓边别着的小花,冲着镜头挑眉:“都说黄酒是江南姑娘的专属?今儿我这糙汉子偏要给大伙儿表演个硬汉柔情。”说着,他双手捧起装满黄酒的陶罐说:“三寸雪糯、草本小曲、滴滴纯酿……这可是咱房县黄酒的灵魂配方。”

这位房县黄酒产业发展中心的“掌舵人”,此刻化身短视频达人,拍摄宣传片,推介房县黄酒。4年前,他刚接手发展黄酒产业工作时,时常为高额的推广费用发愁。直到一天他刷到老乡家的土味视频点赞破万,如同醍醐灌顶,便决定拍摄短视频推广房县黄酒。

崔路露的拍摄现场堪称“反差萌”名场面。工作人员举着补光灯直乐:“崔主任,您这花别得比姑娘还俏!”崔路露咧嘴笑着说:“俏啥?咱黄酒得像这油菜花,接地气才能火。”镜头前,他时而模仿古装侠客举杯邀月,时而化身调酒师玩起“黄酒特调秀”。3月底拍摄制作的一条视频发布后引爆网络,点击量超100万,不少网友留言要同款房县黄酒购买链接。

“咱房县黄酒是宝藏。”聊起产业,崔路露双眼发光,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黄酒生产线视频,“以前都说‘冬酿夏藏’,现在咱们改良工艺,四季都能喝到新鲜黄酒。”他倒出半杯黄酒,兑入气泡水,插上薄荷叶:“年轻人爱喝的‘微醺气泡饮’就制作好了。加桂圆枸杞,秒变养生热饮,这就是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房县黄酒产业发展中心办公室墙上的产业规划图,被崔路露的红笔圈得密密麻麻。“下一步我们要实行‘双轨制’。规模化生产保证品质,农家自酿酒留住乡愁。我们准备把群众酿造的黄酒在网上销售,让乡亲们的酒坛子变成‘金罐子’。”他说。

夕阳下,崔路露又钻进油菜田,开始拍摄短视频。他指着背后酒坛旁摆着的农户刚送来的新米说:“家人们,看到这晶莹的糯米没?这就是房县黄酒的底气。关注我,下期带你们揭秘古法酿酒全过程。”

记者手记

赤心滚烫耀山乡

连日来,记者深入刘家山茶园、黄土村香馆、房县油菜田探访,与这些家乡推介官近距离接触,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浪潮中涌动的蓬勃生命力。

他们没有专业主播的精致妆容与话术,却用最质朴的乡音、最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心。吴兴田在茶园里的吆喝,秦垚笨拙却认真地学习香包制作,崔路露头戴小花的“反差萌”,这些看似随意的镜头,恰恰是乡村最鲜活的注脚。他们放下身段、投入镜头,将“土味”变成“潮品”,把“乡货”打造成“香货”,用创意与坚持,满腔赤诚为乡村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他们的目标始终与乡亲紧紧相连。每一次直播、每一条视频背后都是对家乡的深情与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决心。在流量时代,他们不仅是乡村的“代言人”,更是乡村振兴的“实干家”。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乡土大地从不缺乏希望,只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就能让青山绿水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秦垚(左)在知和香馆认真学习香包制作,拍摄视频推广。

崔路露拍摄短视频推荐房县黄酒。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