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何婧 通讯员 沈力)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开始,武汉市江汉区西马新村小区的变化悄然上演。
“求助!楼顶积水渗漏。”一条微信群里的求助信息迅速传到物业管家的手机上,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两小时内疏通完毕。三年前,这样的情景对居民来说却意味着无奈的等待;而今天,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便能迅速调动各方资源,解决居民燃眉之急。
居民诉求高效响应。通讯员供图
这背后,是一场以党建为魂、市场为力、科技为翼的深刻改革——江汉区“物业城市”探索。
把脉城区难题,布下治理新棋局
作为武汉核心城区,江汉区面积仅28.29平方公里,却汇聚了超过64万常住人口,是典型的人口超密集区域。
面对老旧小区多、人口密度大、治理难度高的现实困局,江汉区没有止步于“修修补补”,而是打破“小区即治理单元”的传统格局,将全域视为“超大型社区”,引入市场化的“大物业”,打通街巷、整合资源、扩展服务,从源头激活城市的每一寸肌理。
党建引领一盘棋,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江汉城资建立党支部。通讯员供图
改革的第一步,是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每一个治理细胞中。江汉区搭建起深化物业城市改革协调机制,由区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确保改革有方向、有力度、有章法。
从搭建机制、制定标准,到压实街道、职能部门、物业公司三方责任,再到引导国资平台金融街集团与万物云合资组建城资公司,江汉区把分散、割裂的资源统成“一盘棋”,实现市政、物业、社会治理的一体化运营。
江汉城资公司成立之初即同步建立党支部,12个项目部设置党员示范岗,楼栋管家与社区干部、居民志愿者共同组成“红色工作队”,把党的服务力量延伸到楼栋单元门前。党建在小区扎根,带动了居民自治,夯实了改革基础。
小切口撬动大治理,居民幸福感上升
小切口撬动大变局。“物业不是管房子的,是服务人的;不是独立作业的,是公共治理的一部分。”这也是江汉区委社会工作部反复强调的理念。
因此,江汉区创新提出“政府出一点、居民缴一点、经营补一点”的“三个一点”机制,破解了老旧小区资金短缺、服务难以持续的问题。物业企业不仅提前介入小区改造,还承担起日常治理职责,城市管家制度覆盖全区112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责人员,实现问题收集、处理、反馈的闭环管理。
5G巡逻车正式亮相江汉街头。通讯员供图
科技,则为治理插上了翅膀。5G巡逻车、智慧调度平台、“工单闭环”系统……从电梯监测到消防预警,从环境巡检到公共设施维护,老旧小区治理全面进入可视、可控、可溯的新阶段。
数据在流转,服务在流动。城市,悄悄地变得有序起来。
居民获得感,数字会说话
贴心服务提升居民满意度。通讯员供图
这一系列改革,最直观的成果体现在居民生活中。西马新村小区智慧停车系统上线,邻里广场改造完工,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满意度提升至85%以上,物业费收缴率突破82%,投诉率下降70%。
在八古墩社区中百宿舍,依托“三个一点”模式成功实施“平改坡”改造,彻底解决房屋漏水顽疾,居民告别了多年困扰。
截至目前,江汉区“物业城市”改革已覆盖全区12个街道、302个老旧小区,实现了老旧小区治理从“无人管”到“合力管”、从“传统化”到“智能化”、从“基础保障”到“高质量服务”的转变。改革不仅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有效减轻了市政服务压力,城市管理经费投入较改革前下降了8%,基层治理效能显著增强。
小物业联通大城市,大服务温暖千万家
智慧运营赋能民生幸福。通讯员供图
治理城市,如绣花一般,需要对民生冷暖的细腻体察,也需要全盘谋划的智慧和魄力。江汉区坚持以党建为魂,以社会工作部为中枢,以市场机制和科技手段为双翼,真正把居民的细微需求纳入城市整体治理之中。
这场以绣花功夫编织的大治理,不仅让城市更有温度,让居民生活更有质感,更在不断实践中,为全国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江汉经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江汉区将继续一针一线不断为城区治理新图景“锦上添花”,让城市在有温度的服务中更加美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