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鄂城网评大赛60】漫评:归燕衔山水,鄂城织诗居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8日20:0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文旅比拼的尽头,是中国人的乡愁。”这句充满哲思的话语,在鄂城这片土地上得到了生动印证。当千年古都拥抱现代文旅,当武昌鱼的鲜美邂逅长沙水的清冽,当废弃矿坑蝶变为星空营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转型智慧,更是一种关于“诗与远方”如何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的解答。在乡愁与文旅的时代交响中,鄂城正谱写着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动人乐章。

山水为弦,奏响千年文脉的当代回响。鄂城的魅力,源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厚重历史的交织。三分山、三分水、三分平原的地理格局,孕育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烟雨江南气象。从帝尧时期的樊国到三国吴都,从苏轼笔下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到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豪迈诗篇,5000年的文明积淀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文化基因。观音阁屹立江心700年,见证着长江的潮起潮落;古铜镜上的铭文“见日之光,长毋相忘”,诉说着穿越时空的深情。鄂城并未止步于历史的荣光,而是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展现出惊人的创造性转化能力:废弃钢厂轨道变身社区长椅,矿坑废墟重生为千亩茶园,AR技术让战国铜樽上的神兽跃出展柜。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智慧,让文化记忆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现代产品。武昌鱼全产业链突破200亿元产值,从食材跃升为文化IP;“长沙水·武昌鱼”的跨省联动,更将诗词意象转化为“好水配好鱼”的消费新场景。鄂城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让古老基因在当代生活中持续焕发生机。

生态为谱,书写绿色发展的辩证诗篇。鄂城的乡愁叙事中,最动人的莫过于生态修复的涅槃故事。30年前,这里的夜晚被高炉铁水染红;如今,梁子湖畔的观鸟镜里折射着森林康养的蓝图。长港河流域治理项目让“脏乱差”化作水清鱼跃的生态廊道,智慧渔场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武昌鱼的生长环境。这种转变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峒山村的蝶变堪称典范。12年间,这个曾经70%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村庄,通过“农业+文旅”模式实现华丽转身:数字化大棚将农产品销往全球,乡愁书屋与枕水听山文化驿站让游客流连忘返,80%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从“求温饱”到“求生态”,从“谋生计”到“谋诗意”,鄂城人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当无人机掠过修复后的矿山花海,当夜游小火车穿梭在油菜田间,人们看到的是绿色发展释放出的蓬勃活力。

创新为韵,激活城乡融合的无限可能。在鄂城,乡愁不仅是怀旧的情绪,更是创新的源泉。这座城市深谙“守正创新”的辩证法:岳石洪村的创客将轻休闲业态植入乡村慢生活,长港镇的农业研学基地让城市孩子在泥土中学习自然课程。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乡村本质的深度挖掘——那里既有中国人“采菊东篱下”的精神原乡,也有都市人渴望的宁静与平和。如今,数字技术为这份乡愁插上了翅膀。鄂城文旅集团的春日经济数字平台,整合58个赏花点数据生成个性化方案;区块链溯源让武昌鱼搭载“数字鲜度”飞抵全国餐桌。这种“传统肌理+数字叙事”的模式,让乡村既保留本真又拥抱现代。更可贵的是,鄂城通过“六闲资源”盘活机制,吸引3亿元社会资本下乡,让创客与村民成为利益共同体,探索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新路径。

站在西山远眺,长江如练,新城如画。鄂城的实践告诉我们,文旅的终极竞争力不在景点的多寡,而在于能否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当铜镜映照新城的光芒,当武昌鱼游向千亿产业的蓝海,这座千年古城正在证明,最动人的发展,是那些能让乡愁落地生根的创造。在鄂城,乡愁不是回望的终点,而是出发的起点;文旅不是简单的产业,而是一种让生活更美好的可能。这或许正是“诗画乡愁地”的深意所在——在传统与现代的和鸣中,找到属于中国人的心灵归处。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金山(省社科联“文安平”网评团队)

漫画:王东妍(武汉商学院);杨熠驰(湖北美术学院“五十三梯”漫评团队)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