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洪波涌起,百里樊川,一片盛景。鄂城,屹立于长江之滨,以119颗湖泊为珠链,串联着“百湖之市”的旖旎风光。
穿越历史和文化的长廊,一眼窥见:三国时期孙权建功立业的精神伟迹穿越千年熠熠生辉,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志豪情形成精神共鸣;《诗经》里“南有嘉鱼,烝然罩罩”让一抹诗意流传至今;毛主席笔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千古佳话不绝于耳;还有饕餮纹饰里,古鄂国“金道锡行”的辉煌往事依然为人称道……这些,构筑了一个生动的鄂城、文明的鄂城和诗意的鄂城。
武昌鱼IP让美食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近年来,鄂城区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核心理念,规划建设了空港国际武昌鱼项目,项目致力于将三山村打造成为孵化武昌鱼IP的前沿阵地;同时,在节庆期间,依然能够看到活跃着的“武昌鱼IP”,春季举办“鱼跃龙门”数字艺术展,秋季开展“开渔节元宇宙直播”,不仅形成节庆经济闭环,也让流量效应不断凸显;当产业跨界,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武昌鱼IP”与新能源车企合作“鱼跃长江”车体彩绘限定款,让鱼元素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在光谷建设“智鱼小镇”,将渔文化基因植入科创园区景观设计;通过打造“武昌鱼宇宙”,设定“梁子湖守护灵”角色IP,开发《鱼跃三国》互动剧本杀,推出“二十四节气寻鱼记”AR研学路线,形成从流量到留量的价值转换,让历史故事转化为沉浸体验,让“武昌鱼”跳出餐盘、游向云端、贴近民众,成为中国地域文化IP创新的典范。
文化植入让生态鄂城与智慧鄂城交相辉映。在长江文明与数字经济交织的浪潮中,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城市,实现了从“鄂城记忆”到“鄂城表达”的华丽蝶变。在发展味觉经济上,开发“武昌鱼十二时辰”主题晏:每道菜对应一个历史典故(如:“鱼跃龙门”用3D打印鱼形糕点),让美食也有文化植入,让文化基因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更有趣的是,通过推出“鄂城滋味护照”,让沉浸式体验更生动,集齐8家非遗老店印章可解锁青铜纹样纪念币,从基因解码到场景重构,不仅有料而且更加有趣,趣味性融会贯通让体验更美好。体验绿美鄂城,少不了“鄂城四季”香氛嗅觉系列:春(梁子湖芦苇)、夏(沼山竹海)、秋(武昌鱼炊烟)、冬(古铜锈香),让“鄂城记忆”持久留香,让“鄂城味道”转化为现代生动的叙事,由此可见,方寸瓶身也有“大学问”,文化植入构建出一个立体的、智慧的鄂城精神图谱。
诗意鄂城让乡愁记忆与文明传承焕发新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精神原乡,那里可触可达、可观可望。洄游鄂城的历史文明:青铜器的冷光里留下楚人的宇宙观,武昌鱼的肌理中游弋着长江文明的基因链,古铜镜的斑驳间倒映着时光的身影。“鄂城文明”怎么在时代的潮涌中留下记忆、留下乡愁?且看鄂城答卷:鄂州博物馆的战国铜鼎,纹样被解构成0到1的序列,投影在临空经济区的玻璃屏幕上;梁子湖的渔网被重新编织——传统八卦阵捕鱼法成为AI训练模型,渔民手机里的“智慧渔歌”App,既能预测鱼群轨迹,也能播放祖辈传唱的《梵口渔汛谣》;奶茶店的AR菜单里,苏轼笔下的武昌鱼游进现代人手中的珍珠茶杯,更多鲜活的场景跃动,“鄂城记忆”和“乡愁记忆”架接起一座现在与未来、文明与传承、文化和创造的新生桥梁,点亮了乡愁。
一江碧水一叶轻舟,一尾游鱼一抹乡愁,一缕炊烟一袭乡愁,鄂城,跨越千年,源远流长,将继续在中华大地上传唱融合与共生、传承与创新、绿色与生态的生动赞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谢静 (广州南站)
漫画:唐艺(广州南站)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