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中游的怀抱里,鄂城区宛如一枚被浪花精心打磨千年的玉璧,藏着武昌鱼“非此地不鲜”的奥秘。古时渔民就发现,洄游产卵的武昌鱼历经九十里长港的激流搏浪,游至鄂城水域时,脂凝肉嫩,鲜味达到极致。如今,这条鱼在产业升级和文化破圈的浪潮中奋力摆尾,激起层层发展涟漪。
“鱼游九十里,味在鄂城止”,这背后的密码,是江水与梁子湖水交汇形成的独特盐度和流速。鄂城区人不仅珍视这份大自然的馈赠,更借助科技力量重塑传统产业。华中农业大学联合企业,耗时七年运用基因编辑技术,为武昌鱼“剪”去了肌间刺。预计2027年新品种上市后,将带动整个产业链产值翻番。在杜山镇,渔民的后代跟着院士工作站学习“数据养鱼”,通过手机App就能实现数据化养殖。这样一来,鱼塘亩产翻倍,还成了预制菜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当下,鄂城区36家加工企业年处理活鱼超万吨,带动2万余人就业,还借助花湖机场的物流优势,让武昌鱼迅速走向全国各地。古时武昌鱼搏浪产卵的艰辛之路,如今变成了朝发夕至的鲜味传递通道。
鄂城区人不仅懂鱼,更懂得如何让鱼“游”进人们的心里。在樊口武昌鱼文化公园,游客可以重走“九十里洄游路”。清晨,跟着老渔民驾着木船撒网捕鱼;正午,在长港岸边架起柴火灶烹制鲜鱼;夜幕降临,江风轻拂,伴着《武昌鱼谣》的悠扬调子,“起网—烹鲜—祭湖”的古老仪式仿佛变成了一座活态博物馆。这些沉浸式的文旅项目每年吸引游客超150万人次,也带火了周边23个村落的民宿和农家乐。文化IP的跨界联动同样精彩纷呈,鄂城区与长沙水业集团携手打造“长沙水·武昌鱼”项目,通过文创开发,实现了好水配好鱼的品牌联动效应。作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鱼藕共生模式让塘底淤泥变成肥沃土壤,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站在长江经济带与花湖国际机场“空中出海口”的交汇点,鄂城区为这条鱼赋予了更宏大的发展愿景。锚定“中国武昌鱼第一区”的目标,鄂城区正积极探索武昌鱼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比如胶原蛋白提取,同时推进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相关技术应用已纳入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框架。在全国首个武昌鱼数字化交易平台上,实时跳动的不仅有鱼价,还有水质监测、物流溯源等数据。在长港镇,95后的“新渔人”通过直播带货拓展武昌鱼的销售渠道,结合花湖机场的物流优势,推动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鄂城区明确提出“打造全国知名的武昌鱼地理标志品牌”,推动产业价值与文化影响力同步提升。
当武昌鱼成为地理标志的“顶流”,当洄游千年的鱼群跨越时空界限,当文化IP跨界联名引爆消费热潮,这片土地正以“鲜”为纽带,从“一鱼独鲜”的舌尖传奇,走向“百业俱兴”的荆楚发展新篇章,让湖北故事随着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向更广阔的世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艺珺(襄阳市保康县委宣传部)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