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田城 通讯员 杨李君)一年有365天,一年就有365个忙碌的身影,长期活跃在湖北阳新县木港、排市和枫林三个镇656平方公里的田间地头,成为66个村11万多群众身边最值得信赖的“解忧人”。
他是汪宣浩,阳新县人民法院木石港法庭庭长。
作为这个派出法庭唯一一个在编人员,他既是调解员,又是审判员,还是书记员,马不停蹄车不歇。仅2024年一年,山一程水一程,跑了10万里山路,受理各类案件548件,审结案件调撤率超过67%,是阳新出了名的“跑山法官”。
木石港法庭,是湖北“扁担法庭”的诞生地。5月13日,汪宣浩说,“扁担法庭”的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基层法官永远奔走在调查案件的路上。
勤跑路,豪情笑对十万征程
跑山法官十万里,十万正义十万情。
对于汪宣浩而言,在基层当一名法律工作者,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腿力”。
“几乎天天下村,一个月3000块钱的油钱不怎么够用,一年下来,5万公里车程。有的地方不通车,要扛着国徽走路去开庭。”
这些年,伴随着阳新县“四好”农村路通村入户,住在山里的群众出行方便了,也给基层法官们走村入户带来了便利——可以坐车出行。
深入基层调查案情是汪宣浩(左3)的工作常态。 通讯员 供图
22年前,木石港法庭第一任庭长徐游泳和第一任书记员邢晓锋来任职,由于交通不便,两个人干脆用扁担挑着国徽,到群众家门口开庭断案。
因为这个特殊形象,这个派出法庭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扁担法庭”。
如今交通条件好了,“扁担法庭”淡出历史舞台,但前任法官留下来的“扁担精神”却传承下来,衍生出基层“微法庭”“挎包法庭”“共享法庭”“假日法庭”等创新形式,写下生动鲜活的司法为民答卷。
因为工作关联度高,木港镇政法书记钟健经常跟汪宣浩联合调节。
钟健开玩笑说,“老汪啊,是‘一动不动’的‘汪青天’,车子不停动,腿子不停动,不动的是为民的情怀和执法如山。”
因为跑得勤,三个乡镇66个村的路,汪宣浩“闭着眼睛都会走”;也因为跑得勤,他在当地群众的心中扎下了根。
勤调解,基层矛盾迎刃而解
在阳新农村,有“伸手不打笑脸人”的说法,也有“七分道理,三分人情”的人情世故。
基层案件,往往涉及婚姻纠纷、土地纠纷、赡养老人、邻里摩擦等。有时候,一言不合冲突就会升级;有时候,群众对判决不满意,同样也会埋下事态升级的隐患。
“有时候,还没到村民家,就听到吵闹声,两家人为了一尺地的归属闹得脸红脖子粗。”汪宣浩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管理表情,有事说事,有理说理,绝不偏袒任何一方。”
表情怎么个管理法?
要摆道理,但是不能给群众摆脸,脸上常带着笑意,好声好气、耐耐心心给事件双方说,讲法律后果,讲对家庭的影响。
“讲一遍不行就讲两遍三遍,直到把双方思想工作都做通,以后见面了,还能互相打个招呼。”
除了“跑山”,汪宣浩(右)还经常到车站接送案件当事人(左)。 通讯员 供图
原告成某甲、熊某(成某妻子)与被告成某乙是邻居。
2023年9月26日,成某甲在自家路边修建院墙。成某乙以院墙太高会影响视线为由阻止。成某甲并未听取意见,继续修建,双方由此发生口角,并升级为互相辱骂。
2024年2月7日,熊某回家过年,成某乙手持刀具冲进其家中,周围邻居看到后将刀具夺下。没过多久,成某乙看又将将熊某推倒在地并殴打,致熊某多处损伤。
成某乙也因此被行政拘留并罚款。熊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成某乙赔偿。
立案后,汪宣浩调查到双方积怨已久,围墙只是冲突的导火索。
事已至此,双方矛盾看似已成一团死结,且事件很可能引发个人极端情绪带来的恶性事件。
考虑到案件标的不大,且是邻里纠纷,调解才是最优解。汪宣浩带着干警频繁与原、被告联系,促成和解。
随着轮番为双方当事人调解,讲法理,说情理,双方逐渐放下芥蒂,表示愿意调解。
从对抗、到僵持、再到愿意道歉并赔偿,几十年的邻居终于“双手一握抿恩仇”。
群众之事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情,更见真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多年来,这个基层法庭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落脚点,将“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一批难解的“民生题”被解开。
入户调解矛盾纠纷,汪宣浩践行基层治理“枫桥经验”。 通讯员 供图
勤笔记,案件细节烂熟于心
基层法官拼不拼?看看卷宗一目了然。
木石港法庭的文件柜存放着一摞摞卷宗,随便翻开一个,密密麻麻记录着案件的案情和当事人的陈述,事无巨细,无一遗漏。
以汪宣浩为例,他每个星期要写的东西包括调查笔录、调解书、裁定书、判决书,还有向上级汇报的书面材料。
一份判决书,少则300字,多则上万字。
“每个星期至少要写30000字,一年下来,书面材料字数超过140万。看来,每个基层法官都可以写长篇小说了!”汪宣浩笑了,用手揉眼睛。
汪宣浩每年要写140万字的书面材料。 通讯员 供图
2023年,因为各种原因留下了14桩棘手的案件,每一桩都让汪宣浩皱紧眉头。
这些案子,有的案情简单,但是“当事人复杂”;有的又案情复杂。
接手后,汪宣浩抱着攻城拔寨的念头,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件件啃,调查笔录记了一本又一本,终于全部攻克。
汪宣浩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基层案件数量多,接触群众多,“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一条条如实记录下来,工作空闲就随时翻翻笔录,案情烂熟于心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点,调解工作就事半功倍了。
勤跑路、勤调解、勤笔记——
多年来,木石港法庭用一个“勤”字,365天书写为民坚守公平正义的“情”字。
执法为民,永在路上。
十万里山路,百万字记录,镌刻着阳新这个基层法庭的为民初心,也阐释出“扁担法庭”在新时期的“扁担精神”。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