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陶辉 通讯员张洁琼 肖运泉)5月8日午后,记者来到位于临江乡王埠村的鄂州市志超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见到了56岁的蔬菜老板徐志超。这位被称为“蔬菜教授”的新型农民,在29年时间里,打造出近300亩的现代农场,年产值突破400万元。
1996年早春
27岁的徐志超站在长江荒滩上
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
“我要种出最好的蔬菜!”
怀揣3000元积蓄
他和妻子在江堤边搭起窝棚
开始了创业之路
首季种植的白菜
因技术不足几乎绝收
这个倔强的汉子白天劳作
晚上研读农技书籍
在他的笔记本上
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数据:
温度、湿度、光照时长......
这些原始数据成为
他研发智能种植系统的基础
“不用农药,怎么防虫治病?”
这是徐志超长期钻研的课题
通过自学和请教专家
他研发出“设施蔬菜连作障碍
有益微生物菌群防控技术”
得到实践验证
公司生产的莴苣、大蒜
辣椒、茄子、苕尖等
5个品种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15件实用专利认证证书
整齐地挂在展示墙上
还在2件专利正在申请之中
“这是枯草芽孢杆菌
专门对付土传病害
这是哈茨木霉菌
防治灰霉病效果达95%”
只有初中学历的徐志超
如今已掌握十几种功能微生物培养技术
2022年夏天
崔汤村2亩黄瓜突发急性灰霉病
鄂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新华
非常苦恼
他找到了徐志超
很快,600斤有益微生物菌群
被刘新华带回了自家田
使用一周后,黄瓜“起死回生”
“因为是有益的菌群,不仅治病
而且还是一种营养液”
徐志超自信道
“种菜技术方面有什么不懂的
我们都会向徐志超请教
他就耐心地给我们讲解
真的要少走不少弯路”
刘新华感激道
从露地种植到竹大棚
再到铁架大棚、钢架大棚
换到如今的双层智能温室大棚
徐志超体验了个遍
2009年一场风暴
让许多菜农对着倒塌的大棚唉声叹气时
徐志超却发现了“抗风朝向”的秘密
经过对比和琢磨
徐志超弄清楚了一件事
建大棚和建房子一样
只有朝向对了
才能在大风中屹立不倒
他总结出了一套大棚朝向理论
能够最大程度降低
暴风对大棚的冲击
这就是后来被写入当地农技手册的
“大棚朝向理论”
2023年投入使用的新一代智能温室
让徐志超的农场完成“数字蜕变”
“有了新式大棚
实现了夏可遮阳降温
冬可防寒保温
还便于机械化耕作
蔬菜的生长环境和工人的劳动环境
得到了较大提升”
徐志超说
新的温湿双控大棚直接的好处
就是提高了蔬菜的商品力
虽然一次性投入较高
但是使用寿命长,性价比很高
基本上可以实现工厂化逐年稳定生产
“现在浇水施肥就像点外卖一样简单”
他展示着手机APP
轻点屏幕就能很快完成大棚的精准灌溉
2017年
徐志超受乡政府指派
帮助新港村产业扶贫基地新建蔬菜大棚
按施工要求完工、验收后
不料2018年年初的一场大雪
压垮了全部蔬菜大棚
自己蔬菜基地也压垮了18个大棚
“必须负责到底”
徐志超自掏腰包10多万元耗时30天
带领公司员工
备好材料和物资
完成新港村产业扶贫基地灾后重建工作
一位员工因为疏忽安全操作要求
将没有达到安全间隔期的
蔬菜采摘了200多斤
徐志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马上将这批蔬菜进行销毁处理
并对全体员工进行教育提示
“从我们这边出去的蔬菜瓜果
必须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
徐志超铿掷地有声道
作为致富带头人和科技特派员
徐志超每年给农户培训两到三场
福建、仙桃、荆门、黄冈等地
慕名过来取经的种植户络绎不绝
他随时远程或者上门指导
在他的带动下
周边100多名农户加入合作种植
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
从单打独斗到产学研结合
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
徐志超的创业路
印证了“科技兴农”的力量
尽管手中的锄头换成了科技的新犁
这位老党员始终保持着“老农民”的本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