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最新播报

人民日报记者走进汉字艺术馆,带你沉浸式体验密室逃脱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4日14:31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

‍‍‍‌‍‍‌

午后的阳光,斜穿过玻璃洒进屋内。山东潍坊寿光市洛城街道屯田西村党总支书记葛茂学刚得空坐下,端起杯子,抿了一口热茶,手机铃声便响起:“书记,新一批研学客户到了,您快来吧!” 挂断电话,他抓起桌上的笔记本,快步出门。

2023年4月,屯田西村自建的仓颉汉字艺术馆正式开馆营业,研学团络绎不绝,葛茂学更忙了,目前累计接待超1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50万余元。“瞧瞧,咱农村也能吃上文化饭,文化振兴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他说。

破局:村里要吃文化饭

葛茂学原是当地胶合板厂厂长,头脑灵光,善于经营,被选派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2012年,他又被选上在街道办挂职副主任,分管文教卫生。“以前不觉得,接触了这块工作,才发现‘文化也能赚钱’。”葛茂学说。

那一年,屯田西村也迎来了发展的关键节点——村庄改造工作拉开帷幕,760亩改造用地“虚位以待”,一排排沿街商铺建起,盘活了乡村经济。但葛茂学心中还有个执念:发展文化教育,先建学校,再建汉字艺术馆。

这个想法一提出,遭到了不少反对:建学校行,那汉字馆是个啥?虚头巴脑的能挣钱?

村民大会上,葛茂学苦口婆心,一一解释:“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咱们寿光有‘仓颉造字’的文化底蕴,凭啥不做?而且村里小娃娃多,国家都在鼓励研学,对他们读书也有好处,眼光再长一点,我们的汉字文化还要靠孩子们传承下去,即使真不赚钱,咱也得干!”

经村内党员表决,4000 万元投资建设汉字文化展馆的提案通过,建设用地也迅速规划妥当。

土地安排好了,汉字艺术馆怎么设计是当务之急。为此,葛茂学开启了 “东奔西跑” 的忙碌模式。他联系了祖籍寿光的中国汉字委员会的权威性导师孙方杰,在馆内规划了展览区、科技区、体验区等多个区域。

走进这所汉字艺术馆,一张巨大的宣纸悬挂在展区,长11.4米、宽3.6米,这是葛茂学找到安徽泾县定制的世界最大手工捞制宣纸,由44位技师历经108道工序制成,可谓传统造纸技艺的巅峰之作。

再往里走,还有“巨物”——一本世界上最大的线装书《老苍的蝌蚪》,也是村里定制作品,高3.8米,重130公斤,收录了111位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包括10位鲁迅文学奖得主。

除此之外,实木雕刻汉字墙、收藏自清代以来的300余本字典的字典博物所、全字符线装书阵……走在艺术馆内,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汉字艺术还要让孩子们多体验。”布置了展品,葛茂学觉得还不够,他带头改进研学课程,设计了活字印刷、古法造纸、古法扎染等多项课程。场馆还大胆引入科技元素,机器人化身 “汉字小老师”,用童趣的声音讲述汉字演变;全息影像中,“屯田西中国梦” 六个字跨越千年时光流转;虚拟相框、AR 互动成语墙等更是让孩子们沉浸在汉字的奇妙世界……

“研学课程得常换常新,讲解员得学会从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抓住他们真正感兴趣的点。” 葛茂学说。

蜕变: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汉字文化的种子

“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中国的汉字演变史……”一个平常的工作日,张静面对着一队学生,身着白色衬衣、黑色马面裙,手持麦克风,娓娓道来,时不时还与学生们互动。

张静今年37岁,是屯田西村的外地媳妇,此前在寿光的民营企业上班。生完二胎后,为了照顾孩子,她辞了职,打算就近找份工作。2023年8月,赶上村里招聘艺术馆讲解员,张静立马报名。

“上岗可不容易,至少 3 个月培训,2.5万字的讲解词得烂熟于心。” 张静深知挑战不小。但汉字艺术馆离家步行可达,方便接送孩子上学,这份工作对她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张静心里只想着快速熟练业务、顺利转正。

刚开始的一周,回家忙完家务,她就大声朗读讲解词“仓颉汉字艺术馆紧紧围绕着汉字演变这个主题……”一遍又一遍,不知疲倦。

张静的两个小孩,一个读三年级、一个读六年级,都在村里规划建设的明德小学上学。学校将每学年的两次研学作为孩子们的课外实践内容,学校定点的研学基地就是张静所在的汉字艺术馆。

晚上孩子写完作业,会围在妈妈身边听背讲解词。“根据2019年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收录字符集4种,其中常用字集3500字,通用规范字……多少来着?”张静嘀咕着。

“妈妈,我知道!通用规范字 8105 字,全字符集 81722 字!”张静一脸骄傲地看着孩子,不知不觉间,孩子已经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静一个月就成为首批讲解员中最快转正的,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如今,她每天至少接待三个班级,接触得多了,张静也对汉字多了一份感情。

现在,她也能带研学团,带着孩子们体验活字印刷、竹简书装订等,最多时,一个班可达150人。目前,汉字艺术馆研学课程共设计了4个主题,每个主题4个课程,大中小学生各年龄段都有涉及。

“小孩子对汉字很感兴趣,尤其是有了沉浸式体验,在字符的光影中,在亲手制作的活字印刷中,他们能在乐趣中感受汉字的魅力。”张静说:“倘若因为我的讲解,能让汉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一颗种子,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振兴:从文化传承到致富引擎

仓颉汉字艺术馆里,像张静这样的本村讲解员还有 12 位。她们每天穿梭在展馆的各个角落,最多时一天要接待 16 个班级,用生动的讲解,将汉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至少寿光市的五年级学生都来过这里研学了。”葛茂学说。

现在,汉字艺术馆已经从屯田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除了本地参观者,还有从潍坊、北京等地的游客。刚举办结束不久的两岸文化交流会期间,有接近 2000 名境外青年来参观,了解汉字历史。翻开馆内的留言簿,还能看到他们写的:“原来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这太神奇了!”

开馆至今,汉字艺术馆已累计接待超10万人次,年均收入达 150 万元,趟了一条文旅融合促增收的新赛道。收入不仅来自门票,还有馆内推出的十二生肖纪念币和汉字印章等一系列特色产品,让汉字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屯田西村文体活动中心也设在文化馆。入内,墨香和纸香扑面而来。屋内的长桌上,笔洗、砚台、毛笔等书写器具一应俱全。退休老人正挥毫泼墨,孩童跪凳临摹,墙上还张贴着往届毛笔字比赛获奖作品。“村子里还举办书画展,到时候要线上直播的,网友们也评一评。”葛茂学笑着说。

每个月 16 日还是艺术馆的 “村民开放日”,免费对全体村民开放,不仅有免费讲解,还有 “汉字寻宝” 亲子游戏、活字印刷体验工坊等项目,村民韩德昌感慨:“没事儿来逛逛学习学习,心情也舒畅。”

在屯田西村,汉字文化不仅 “活” 在村民的指尖,更走进了他们的心间。现在,再说起这碗“文化饭”,村民们连连点赞。

(马雪琪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肖梦吟】